代理主席,我發言就何君堯議員提出的“活化強制性公積金”議案表達一些意見。
首先,我想表達我對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的看法。強積金是一個以立法形式設立的強制長期儲蓄計劃,目的是讓上班一族為未來的退休生活作出準備。多年來,雖然當局持續採取優化措施,但收費貴、回報低的問題依然為人詬病,不少打工仔無法累積到足夠的退休儲蓄。因此,我一向認為政府應該更積極地參與當中的管理,例如參考新加坡政府的經驗,成立投資公司,負責管理及投資,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另外可增加一些措施,例如保障最低回報率等,又或是更進取地,在公共財政寬鬆的時候,予以注資,改善大多數退休人士的生活保障。
回到今天的議案,何議員提出的活化建議,實際上並非對提供退休保障這一目標進行改革,而是讓打工仔可以把相關款項用於其他用途上。事實上,社會也有類似的聲音,希望可以把資金用於置業、子女教育,以至醫療等範疇上。
至於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當局必須承認一個客觀現實,就是有部分計劃成員,認為現行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令他們不單掌控不了辛苦掙來的“血汗錢”供其使用,還要拱手任人支配。商界朋友會說,只要打工仔做足功課,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是可以取得不錯的回報,但這一點正好是整個計劃的癥結所在。現時的制度,雖然是由政府推動,但強調的是個人責任。計劃成員美其名具有選擇和自主權,但實質上,即便是缺乏金融知識的普通市民,亦被迫參與投資活動和決策。
本港大部分低收入人士,由於缺乏知識和時間去管理基金,自然傾向保守。根據積金局公布的2020年,強積金投資表現數字,“保守基金”扣除收費及開支後的年率化回報只有0.7%。僱員和僱主每月供款,委託中介人進行投資,收益卻如此微薄,難免令人失望,感覺資產被通脹蠶食,市民自然希望把供款用在其他更能見到效果的用途上。故此,對於容許動用強積金購買醫療保險,或支付特定醫療開支的建議,我認為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現時公營醫療資源緊絀,專科門診新症及手術的輪候時間越來越長。私營醫療市場雖然有剩餘資源,但收費相對昂貴,低收入患者難以負擔,只能無奈地長期輪候公營醫療服務。我們不難想象,如果打工仔要帶病上班,生產力必然會受到影響。若病情因為隨時間拖延而加重,除了會增加日後的治療成本,亦有可能令患者無法正常工作,缺少收入,更可能產生額外的社會成本。因此,將款項用於購買醫療保險,我認為並不違背為退休生活作準備的計劃初心。
其次,有部分人士的強積金回報並不理想,考慮到通脹影響後,甚至會出現虧蝕。由此看來,把每月的強積金供款,用於購買醫療保險,或許可以創造更大效益。
過去有意見擔心,本港私營醫療收費不明確;醫療保險產品存在行政費高、供款門檻高,以及理賠風險等問題,容許動用強積金供款購買醫療保險,只會增加風險,更可能會“兩頭唔到岸”。不過,自食物及衞生局於2019年推出自願醫保計劃,市場上新增了一些產品,可以解決部分問題,提供一些更佳選擇。雖然仍然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有需要大家一起探討,例如應否設立高風險池,但就今時今日的情況,我認為原議案的建議非常值得研究。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