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壹周專欄文章
返回
引入新技術改善私人樓宇滲水問題
08.10.2015
引入新技術改善私人樓宇滲水問題
私人樓宇的滲水問題,困擾著不少居民。現時處理滲水問題的途徑有三個。一,是向所屬大廈的管業處投訴,要求跟進;二,是委託專業人士進行調查,確認滲漏源頭,要求該住戶改善;三,是轉介政府部門,即屋宇署及食環署組成的聯合辦事處(滲水辦)或水務署。
大廈的管業處欠缺執法權力,委託專業人士跟進又費用高昂,所以,很多居民都寄望具執法和調查權力的滲水辦來處理。不過,滲水辦處理個案的效率偏低,滲水投訴個案由2007年的17,405宗增至2014年的27,896宗。而在2010-2014年間,未能找出滲水源頭的個案佔完結個案的比例,亦由5%升至平均19%。
未能確認源頭是一個問題,但調查的時間太長,亦是引起投訴人不滿的主因。審計署的報告指出,在10宗屬較近期的滲水個案,其中有8宗在食環署的調查過程中長期沒有採取行動。個別個案沒有採取行動的期間由14至57個月不等,平均為44個月,情況難以令人接受。
與此環環緊扣的,是當局的測驗和調查方法。當局十分依賴色水測試方法作調查。然而,在目前的法例下,此測試必須得到懷疑滲水源頭之單位戶主配合才能進行,如果被投訴人不合作,調查往往會因而受到拖延。
其實現時坊間有不少工程公司,以紅外線探測器及微波探測儀等新技術來查找滲水源頭。這些新技術的好處,是不用入屋進行調查,可大大減省調查的時間。滲水辦亦表示已經委聘顧問進行研究,筆者期待政府可以善用研究結果,加快處理滲漏個案的進度,盡快協助投訴人找出滲漏源頭並釐清責任,而不是停留在研究又研究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