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返回
馬逢國議員就2024年施政報告提交之建議
17.07.2024
前言:
香港在今年三月通過就《基本法》23條本地立法,完成了為維護國家安全訂立本地法律的憲制責任;不單掃除2019年黑暴事件有重演的可能性,更為香港長治久安奠下穩固基石。未來,香港可以匯聚精力發展:金融、航運、貿易、創科、文化、航空、知識產權、國際仲裁等八大中心;更要提振因爲黑暴和新冠疫情帶來連續數年的發展遲緩局面,香港要積極用好既有的獨特優勢,善用「一國兩制」下的制度框架、法制環境、管制體系、自由經濟、多元文化、生活方式等,去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緊跟國家的發展動力,拓展國際市場和將香港經濟逐步轉型朝現代化經濟方向發展。同時藉着今年的奧運熱潮,以及明年香港協辦全國運動會的運動氛圍,完善香港體育培訓架構及運動員扶植機制。承接今年的月月有盛事的勢頭,為盛事訂立量度指標,優化公共資源投放策略,期望能創造更佳經濟效益,重新煥發香港的城市活力。
就2024年施政報告,本人建議:
壹:用好香港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貳:更新文化政策,建立文化自信
叁:加強本港體育「五化」發展
肆:提升香港城市活力
建議詳情:
壹:用好香港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國家二十大工作報告為香港指明,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乘着國家大力支持香港各項施政政策的東風,香港應充分利用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優勢和國際大都市的地位,用好本身既有的優勢,配合國家的發展方向與重點,背靠祖國,攜手向國際出發。
1.1 成立“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專題審議委員會”——特區政府在2022年底成立由行政長官領導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惟督導組的調研方向和範疇受到政府架構和運作的限制。另一方面,人才濟濟的立法會議員來自四方八面,既有專業界、商界、熟悉内地政策與發展的港漂、人大、政協代表等;建議特區政府人盡其才,與立法會攜手成立「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專題審議委員會」,圍繞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主題進行專題研究與實施,推動政府夥拍商界、金融、創科及相關界別積極行動。
1.2 利用香港的國際商貿經驗與網絡,配合國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香港經濟受到社會環境和疫情的影響發展遲滯,加上國際環境、周邊城市發展和傳統消費習慣等變化,面臨轉型的需要。鑒於國家提出以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方式“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香港作為國家與國際經濟交流的橋樑和國際金融中心,在供應鏈產業運營服務與金融結算服務方面有成熟的運營經驗和優勢,金融體系與國際無縫接軌,市場經濟發展的經營模式與管理體系已有雄厚的根基和人才基礎。就此,建議在香港將舉辦年度“香港國際供應鏈產業與金融博覽會”,讓全球供應鏈產業與金融服務精英人才齊聚香港,把香港打造成全球供應鏈溯源中心和全球優品分撥中心,更好地融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戰略,帶動香港的經濟發展。
1.3 利用香港的訊息自由和高度網絡安全,以香港為基地搭建“數字國際交易會”——香港在國際化都市管理經驗、治理模式及其數字化建模應用中擁有豐富的根基,提供對接和吸納國際先進的智慧城市模型、管理模式的技術平台和人才平台。建議以香港為基地搭建“數字國際交易會”線上線下一體化平台,把全國各地享譽“中國品牌”溯源認證的名優品推向全球,助推香港融入國家“數字強國”發展戰略大局。
1.4 舉行與中華文化傳統有關的評選活動,以融入國家“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講好香港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還原香港歷史、中華文化傳承、弘揚優秀正氣的時代精神的宣傳,讓中華優秀文化瑰寶流芳於世。香港作為國際影視娛樂文化中心,擁有一流的編導、製作、演繹和演出的國際人才與團隊,擁有與國內和國際對接的文化推廣管道和平台,豐富的文化娛樂市場資源和推廣經驗,建議香港舉辦年度“全球十大中華傳承精英”和“中國故事盛典”等影視和數字藝術作品評選,以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貳:更新香港文化政策,建立文化自信
香港的文化政策是指「文化藝術」的政策,方針是營造一個有利表達自由和藝術創作的環境,並鼓勵更多社會人士參與文化活動,内容包括:尊重創作表達自由、提供參與接觸機會、鼓勵多元均衡發展、支援環境空間條件(場地、撥款、教育、行政等)。但「文化」一詞包含三層意義:日常文化、高雅文化和精神文化;惟香港的文化政策向來側重日常文化和高雅文化,在精神文化方面可以說是今屆政府上台以來才較重視。而精神文化應涵蓋:民族應付生活的思維和世界觀,包括倫理、道德、哲學、宗教和文化傳統,彰顯國家的文化認同及民族的自尊和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並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香港現行的文化政策訂立20多年以來不曾進行檢討或更新,並不時因應社會的變化和意見而推出一些措施,以至香港現時的文化措施呈「碎片式」,缺乏完整策劃和目標。因此建議:
2.1 更新本港文化政策 —— 以尊重香港的創作和表達的自由為基礎,按國家和香港當前的發展方向,與文化本身三層意義的特質——日常文化、高雅文化和精神文化——更新香港文化政策。
2.2 檢討現行對文化藝術的資助模式 ——現時香港對文化藝術表演的資助模式主要是投放在演出團體或主辦方,暫未有將觀衆内容納入資助之列。以至香港一些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或活動,如傳統中國戲曲,就出現「觀衆老化」現象,缺乏年輕觀衆。因此,建議檢討涵蓋資助模式是否可以擴大,如直接資助觀衆,以鼓勵年輕一代,尤其學生,欣賞傳統文化藝術演出。
2.3 推動「國潮」風——「國潮」風=「國+潮」的風氣,為内地近年出現,指帶有中國特定元素並融入一些當下流行元素或將本土的傳統文化成為流行時尚的潮流,包括用本土品牌設備等。在傳統文化藝術表演一項,這風氣已經成功帶動「觀衆年輕化」;也增加國產商品的銷路,更提升愛國主義情操。因此,建議政府透過政策、資助、鼓勵或宣傳等不同手法,在港推動「國潮」風,冀能提高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也以「軟銷」手法提升年輕一代對國家的認識、認知和熱愛,扭轉時下媒體經常形容年輕人去日本旅行為「返鄉下」的思維。
2.4 將歷史教育傳播和愛國教育併入文化政策——特區政府在今年4月份成立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在首次會議後訂定三大宣傳策略,其中一項為「針對不同目標對象,採取合適方法,如透過電影文化、體育盛事和參觀國家航天科技活動等,讓青年認識國家,以國家為傲」。因此,將愛國教育併入文化政策是順理成章。而歷史教育與傳播的其中一個重要渠道——博物館,也是文化範疇,因此,宜將有關的内容納入文化政策,作爲政府的政策一環,以示完整性。
叁:加強本港體育「五化」發展
今年是奧運年,本港體育運動將會掀起熱潮。近年特區政府投放在體育發展的資源不斷增加,但仍有部份領域值得優化,例如是軟硬件設施、資助制度、運動員扶植、訓練和發展前途等。當局有必要投放更多資源,加強和優化現有支援機制,穩步朝「五化」發展,推動本港體育發展踏上新台階。建議加強措施包括:
3.1 優化體院支援精英運動員的資助計劃——根據「精英體育資助制度」,要成為A級精英體育項目,必須要過往四屆及未來兩屆最少3次成為奧運或亞運項目的體育項目。桌球項目因在2010年至2030年內,未能最少參與3屆亞運或奧運,面臨被降格至B級項目。這意味着,桌球港隊自1998年起連續4屆亞運共奪4金3銀3銅,以至傅家俊及吳安儀等精英在國際賽上屢獲殊榮,也將不符合這個資助標準。根據資料,在2024至25年度,共42個桌球運動員共獲體院資助830萬元,人均一年資助金額僅19.7萬元。資源減少,港隊在各級別的培訓發展均會受影響。本人建議當局優化現有資助制度,就算該項體育項目未獲亞運或奧運的參賽資格,當局亦應以運動員的個人比賽成績作為資助基準。
3.2 增加中小學體育課的總課時比例,推動運動普及化——要落實運動普及化,最基本是要讓市民容易做運動,並成為生活一部分。參照國家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體育課時佔比達10%至11%,僅次於語文、數學等主科。相反,根據本港《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教育局建議中小學分配總課時的 5至8%予體育課。由此可見,體育課的課時遠比其他學科少,在此教育制度下,令家長更專注孩子在主要科目的成績,甚少讓孩子專注運動,本港運動自然難以普及,更難發掘人才。建議當局研究增加中小學體育課的總課時比例,讓體育變得更普及,在校園推動體育普及化發展。
3.3 將體育產業資歷納入「資歷架構」——運用「過往資歷認可」機制,確立體育產業從業員的專業性,以促進人才發展,同時亦有效保障體育產業從業員的就業前景。
3.4 以大灣區發展為契機,推動體育產業化——香港有條件發展出一條特色運動產業化的道路,特區政府應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以至鄰近國家地區洽商合辦體育聯賽。其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區內城市「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加上2025年粵港澳將承辦全運會,這正是特區政府聯繫區域運動產業的機會。建議特區政府牽頭引領,在大灣區或附近地區開拓市場,商家便可在區內億計人口尋找商機,特別是運動商品、媒體轉播權、運動旅遊等。
肆:提升香港城市活力
香港向來有「不夜城」之稱,入夜後處處華麗喧鬧,蘊含獨特精采的魅力。但近年,旅遊市場復甦不如預期,一些店舖提早關門,街道失去了活力。建議舉辦更多大型盛事,鼓勵街頭創作等,為城市增添活力。建議加強措施包括:
4.1 鼓勵街頭創作——街頭創作是外國很流行的藝術創作之一,它的魅力在於可以把平凡無味的牆壁變成街頭藝術。高樓大廈林立的中西區,隨處可見到街頭藝術,其中嘉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一幅巨型壁畫成功吸引眾多遊客和本地人前來打卡。建議當局推出措施,美化香港的街道或建築物外牆,可以先從政府建築、政府街市等入手,其後再和商界、地區力量等持份者合作,舉行街頭創作比賽。建議參考波蘭羅茲市每年舉行的「城市活力藝術節」,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家在指定建築物外牆上,有序地進行塗鴉畫作創作,為沉悶的街頭帶來朝氣。
4.2 舉辦大型戶外燈光音樂節——澳洲悉尼每年冬季,均會舉行長達20天,帶主題性的大型燈光音樂節,透過多元化的動態投影、音樂表演及文化活動,令市區變得悅目迷人。作為南半球最大型的冬季盛典,悉尼燈光音樂節歷年來的表現十分理想,以2019年活動為例,共吸引了二百四十萬人次到訪,為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創造接近10億港元的經濟效益。建議特區政府參考以上節日,在本港冬季舉辦帶獨特主題的室外燈光音樂節,鼓勵全港多區具特色建築物外牆,投影切合主題的燈光秀或燈飾裝置,配合文藝表演,打造成為本港的冬日盛事。
4.3 為盛事訂立量度指標,優化公共資源投放策略 ——2024年全年預計最少會有約210項盛事舉行,涵蓋不同領域。本人是支持香港舉行更多盛事,鞏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但是何謂盛事,如何衡量盛事的經濟效益,當局一直未有一套詳細的指標。過去本港一些所謂盛事,只是一個路過時會拍照的裝飾品,算不上是一件盛事,更談不上可以吸引旅客特此前來觀看。盛事其實是可以有一些指標量度,例如透過估算其規模和影響力、本地和旅客人數比例、有否國際性成分等。發展盛事經濟不止是盲目地增加盛事項目,而是以更細緻的方式,推動盛事質素。建議特區政府研究為盛事訂立量度指標,界定盛事的標準,以國際性成分、活動規模、人數參與等作準則,以更精準的指標來資助盛事落戶香港,優化公共資源的投放策略。
4.4 爭取舉辦更多不同類型的盛事活動,配合不同客群——香港作為盛事之都,一定要配合不同的客群,如盛事類型過於單調,便不符合香港開放多元的定位。建議積極協助或主動引入從未或甚少在香港舉行的國際級比賽項目,如特技飛行、綜合格鬥、電子競技等。另亦可善用香港的獨特地形,舉行國際級越野項目或衝浪等極限比賽,為市民和遊客帶來嶄新的盛事體驗,鞏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
結語:
猶記得黑暴期間反動分子破壞智慧燈柱的事件,對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步伐構成一定的影響。今年4月,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的2024年世界「智慧城市指數」調查,香港在亞洲城市則排名第六,既低於北京和上海,也低於過去稱爲「亞洲四小龍」的其他 三個城市——新加坡、首爾和台北。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但也反映香港必須加快步伐發展才能趕上區内主要經濟體。香港既有獨特的優勢,又有背靠的祖國作爲後盾;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用好國家賦予香港的政策,把握當前由治及興的勢頭,將傳統的四大支柱六大產業,結合創新科技的發展,才能為香港帶來穩定的經濟環境和持續發展的機遇。
香港在今年三月通過就《基本法》23條本地立法,完成了為維護國家安全訂立本地法律的憲制責任;不單掃除2019年黑暴事件有重演的可能性,更為香港長治久安奠下穩固基石。未來,香港可以匯聚精力發展:金融、航運、貿易、創科、文化、航空、知識產權、國際仲裁等八大中心;更要提振因爲黑暴和新冠疫情帶來連續數年的發展遲緩局面,香港要積極用好既有的獨特優勢,善用「一國兩制」下的制度框架、法制環境、管制體系、自由經濟、多元文化、生活方式等,去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緊跟國家的發展動力,拓展國際市場和將香港經濟逐步轉型朝現代化經濟方向發展。同時藉着今年的奧運熱潮,以及明年香港協辦全國運動會的運動氛圍,完善香港體育培訓架構及運動員扶植機制。承接今年的月月有盛事的勢頭,為盛事訂立量度指標,優化公共資源投放策略,期望能創造更佳經濟效益,重新煥發香港的城市活力。
就2024年施政報告,本人建議:
壹:用好香港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貳:更新文化政策,建立文化自信
叁:加強本港體育「五化」發展
肆:提升香港城市活力
建議詳情:
壹:用好香港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國家二十大工作報告為香港指明,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乘着國家大力支持香港各項施政政策的東風,香港應充分利用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優勢和國際大都市的地位,用好本身既有的優勢,配合國家的發展方向與重點,背靠祖國,攜手向國際出發。
1.1 成立“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專題審議委員會”——特區政府在2022年底成立由行政長官領導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惟督導組的調研方向和範疇受到政府架構和運作的限制。另一方面,人才濟濟的立法會議員來自四方八面,既有專業界、商界、熟悉内地政策與發展的港漂、人大、政協代表等;建議特區政府人盡其才,與立法會攜手成立「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專題審議委員會」,圍繞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主題進行專題研究與實施,推動政府夥拍商界、金融、創科及相關界別積極行動。
1.2 利用香港的國際商貿經驗與網絡,配合國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香港經濟受到社會環境和疫情的影響發展遲滯,加上國際環境、周邊城市發展和傳統消費習慣等變化,面臨轉型的需要。鑒於國家提出以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方式“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香港作為國家與國際經濟交流的橋樑和國際金融中心,在供應鏈產業運營服務與金融結算服務方面有成熟的運營經驗和優勢,金融體系與國際無縫接軌,市場經濟發展的經營模式與管理體系已有雄厚的根基和人才基礎。就此,建議在香港將舉辦年度“香港國際供應鏈產業與金融博覽會”,讓全球供應鏈產業與金融服務精英人才齊聚香港,把香港打造成全球供應鏈溯源中心和全球優品分撥中心,更好地融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戰略,帶動香港的經濟發展。
1.3 利用香港的訊息自由和高度網絡安全,以香港為基地搭建“數字國際交易會”——香港在國際化都市管理經驗、治理模式及其數字化建模應用中擁有豐富的根基,提供對接和吸納國際先進的智慧城市模型、管理模式的技術平台和人才平台。建議以香港為基地搭建“數字國際交易會”線上線下一體化平台,把全國各地享譽“中國品牌”溯源認證的名優品推向全球,助推香港融入國家“數字強國”發展戰略大局。
1.4 舉行與中華文化傳統有關的評選活動,以融入國家“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講好香港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還原香港歷史、中華文化傳承、弘揚優秀正氣的時代精神的宣傳,讓中華優秀文化瑰寶流芳於世。香港作為國際影視娛樂文化中心,擁有一流的編導、製作、演繹和演出的國際人才與團隊,擁有與國內和國際對接的文化推廣管道和平台,豐富的文化娛樂市場資源和推廣經驗,建議香港舉辦年度“全球十大中華傳承精英”和“中國故事盛典”等影視和數字藝術作品評選,以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貳:更新香港文化政策,建立文化自信
香港的文化政策是指「文化藝術」的政策,方針是營造一個有利表達自由和藝術創作的環境,並鼓勵更多社會人士參與文化活動,内容包括:尊重創作表達自由、提供參與接觸機會、鼓勵多元均衡發展、支援環境空間條件(場地、撥款、教育、行政等)。但「文化」一詞包含三層意義:日常文化、高雅文化和精神文化;惟香港的文化政策向來側重日常文化和高雅文化,在精神文化方面可以說是今屆政府上台以來才較重視。而精神文化應涵蓋:民族應付生活的思維和世界觀,包括倫理、道德、哲學、宗教和文化傳統,彰顯國家的文化認同及民族的自尊和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並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香港現行的文化政策訂立20多年以來不曾進行檢討或更新,並不時因應社會的變化和意見而推出一些措施,以至香港現時的文化措施呈「碎片式」,缺乏完整策劃和目標。因此建議:
2.1 更新本港文化政策 —— 以尊重香港的創作和表達的自由為基礎,按國家和香港當前的發展方向,與文化本身三層意義的特質——日常文化、高雅文化和精神文化——更新香港文化政策。
2.2 檢討現行對文化藝術的資助模式 ——現時香港對文化藝術表演的資助模式主要是投放在演出團體或主辦方,暫未有將觀衆内容納入資助之列。以至香港一些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或活動,如傳統中國戲曲,就出現「觀衆老化」現象,缺乏年輕觀衆。因此,建議檢討涵蓋資助模式是否可以擴大,如直接資助觀衆,以鼓勵年輕一代,尤其學生,欣賞傳統文化藝術演出。
2.3 推動「國潮」風——「國潮」風=「國+潮」的風氣,為内地近年出現,指帶有中國特定元素並融入一些當下流行元素或將本土的傳統文化成為流行時尚的潮流,包括用本土品牌設備等。在傳統文化藝術表演一項,這風氣已經成功帶動「觀衆年輕化」;也增加國產商品的銷路,更提升愛國主義情操。因此,建議政府透過政策、資助、鼓勵或宣傳等不同手法,在港推動「國潮」風,冀能提高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也以「軟銷」手法提升年輕一代對國家的認識、認知和熱愛,扭轉時下媒體經常形容年輕人去日本旅行為「返鄉下」的思維。
2.4 將歷史教育傳播和愛國教育併入文化政策——特區政府在今年4月份成立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在首次會議後訂定三大宣傳策略,其中一項為「針對不同目標對象,採取合適方法,如透過電影文化、體育盛事和參觀國家航天科技活動等,讓青年認識國家,以國家為傲」。因此,將愛國教育併入文化政策是順理成章。而歷史教育與傳播的其中一個重要渠道——博物館,也是文化範疇,因此,宜將有關的内容納入文化政策,作爲政府的政策一環,以示完整性。
叁:加強本港體育「五化」發展
今年是奧運年,本港體育運動將會掀起熱潮。近年特區政府投放在體育發展的資源不斷增加,但仍有部份領域值得優化,例如是軟硬件設施、資助制度、運動員扶植、訓練和發展前途等。當局有必要投放更多資源,加強和優化現有支援機制,穩步朝「五化」發展,推動本港體育發展踏上新台階。建議加強措施包括:
3.1 優化體院支援精英運動員的資助計劃——根據「精英體育資助制度」,要成為A級精英體育項目,必須要過往四屆及未來兩屆最少3次成為奧運或亞運項目的體育項目。桌球項目因在2010年至2030年內,未能最少參與3屆亞運或奧運,面臨被降格至B級項目。這意味着,桌球港隊自1998年起連續4屆亞運共奪4金3銀3銅,以至傅家俊及吳安儀等精英在國際賽上屢獲殊榮,也將不符合這個資助標準。根據資料,在2024至25年度,共42個桌球運動員共獲體院資助830萬元,人均一年資助金額僅19.7萬元。資源減少,港隊在各級別的培訓發展均會受影響。本人建議當局優化現有資助制度,就算該項體育項目未獲亞運或奧運的參賽資格,當局亦應以運動員的個人比賽成績作為資助基準。
3.2 增加中小學體育課的總課時比例,推動運動普及化——要落實運動普及化,最基本是要讓市民容易做運動,並成為生活一部分。參照國家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體育課時佔比達10%至11%,僅次於語文、數學等主科。相反,根據本港《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教育局建議中小學分配總課時的 5至8%予體育課。由此可見,體育課的課時遠比其他學科少,在此教育制度下,令家長更專注孩子在主要科目的成績,甚少讓孩子專注運動,本港運動自然難以普及,更難發掘人才。建議當局研究增加中小學體育課的總課時比例,讓體育變得更普及,在校園推動體育普及化發展。
3.3 將體育產業資歷納入「資歷架構」——運用「過往資歷認可」機制,確立體育產業從業員的專業性,以促進人才發展,同時亦有效保障體育產業從業員的就業前景。
3.4 以大灣區發展為契機,推動體育產業化——香港有條件發展出一條特色運動產業化的道路,特區政府應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以至鄰近國家地區洽商合辦體育聯賽。其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區內城市「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加上2025年粵港澳將承辦全運會,這正是特區政府聯繫區域運動產業的機會。建議特區政府牽頭引領,在大灣區或附近地區開拓市場,商家便可在區內億計人口尋找商機,特別是運動商品、媒體轉播權、運動旅遊等。
肆:提升香港城市活力
香港向來有「不夜城」之稱,入夜後處處華麗喧鬧,蘊含獨特精采的魅力。但近年,旅遊市場復甦不如預期,一些店舖提早關門,街道失去了活力。建議舉辦更多大型盛事,鼓勵街頭創作等,為城市增添活力。建議加強措施包括:
4.1 鼓勵街頭創作——街頭創作是外國很流行的藝術創作之一,它的魅力在於可以把平凡無味的牆壁變成街頭藝術。高樓大廈林立的中西區,隨處可見到街頭藝術,其中嘉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一幅巨型壁畫成功吸引眾多遊客和本地人前來打卡。建議當局推出措施,美化香港的街道或建築物外牆,可以先從政府建築、政府街市等入手,其後再和商界、地區力量等持份者合作,舉行街頭創作比賽。建議參考波蘭羅茲市每年舉行的「城市活力藝術節」,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家在指定建築物外牆上,有序地進行塗鴉畫作創作,為沉悶的街頭帶來朝氣。
4.2 舉辦大型戶外燈光音樂節——澳洲悉尼每年冬季,均會舉行長達20天,帶主題性的大型燈光音樂節,透過多元化的動態投影、音樂表演及文化活動,令市區變得悅目迷人。作為南半球最大型的冬季盛典,悉尼燈光音樂節歷年來的表現十分理想,以2019年活動為例,共吸引了二百四十萬人次到訪,為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創造接近10億港元的經濟效益。建議特區政府參考以上節日,在本港冬季舉辦帶獨特主題的室外燈光音樂節,鼓勵全港多區具特色建築物外牆,投影切合主題的燈光秀或燈飾裝置,配合文藝表演,打造成為本港的冬日盛事。
4.3 為盛事訂立量度指標,優化公共資源投放策略 ——2024年全年預計最少會有約210項盛事舉行,涵蓋不同領域。本人是支持香港舉行更多盛事,鞏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但是何謂盛事,如何衡量盛事的經濟效益,當局一直未有一套詳細的指標。過去本港一些所謂盛事,只是一個路過時會拍照的裝飾品,算不上是一件盛事,更談不上可以吸引旅客特此前來觀看。盛事其實是可以有一些指標量度,例如透過估算其規模和影響力、本地和旅客人數比例、有否國際性成分等。發展盛事經濟不止是盲目地增加盛事項目,而是以更細緻的方式,推動盛事質素。建議特區政府研究為盛事訂立量度指標,界定盛事的標準,以國際性成分、活動規模、人數參與等作準則,以更精準的指標來資助盛事落戶香港,優化公共資源的投放策略。
4.4 爭取舉辦更多不同類型的盛事活動,配合不同客群——香港作為盛事之都,一定要配合不同的客群,如盛事類型過於單調,便不符合香港開放多元的定位。建議積極協助或主動引入從未或甚少在香港舉行的國際級比賽項目,如特技飛行、綜合格鬥、電子競技等。另亦可善用香港的獨特地形,舉行國際級越野項目或衝浪等極限比賽,為市民和遊客帶來嶄新的盛事體驗,鞏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
結語:
猶記得黑暴期間反動分子破壞智慧燈柱的事件,對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步伐構成一定的影響。今年4月,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的2024年世界「智慧城市指數」調查,香港在亞洲城市則排名第六,既低於北京和上海,也低於過去稱爲「亞洲四小龍」的其他 三個城市——新加坡、首爾和台北。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但也反映香港必須加快步伐發展才能趕上區内主要經濟體。香港既有獨特的優勢,又有背靠的祖國作爲後盾;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用好國家賦予香港的政策,把握當前由治及興的勢頭,將傳統的四大支柱六大產業,結合創新科技的發展,才能為香港帶來穩定的經濟環境和持續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