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資訊媒體評論文章增加土地供應 填海造地不可少_思考香港
媒體評論文章
返回
增加土地供應 填海造地不可少_思考香港
31.10.2018
特首林鄭月娥在今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明日大嶼」願景,提出在大嶼山東邊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多個人工島,提供約1700公頃土地。雖然,特首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布諮詢結果前「急市民所急」,提出大型填海計劃,確實令人感到突然。然而,面對土地供應不足,特區政府願意大刀闊斧,利用填海開闢土地,以長遠解決土地和房屋問題,方向實值得支持。

回顧香港的發展歴史,都離不開「填海」二字。今天的商業區,如:上環,中環、灣仔、尖東,以及觀塘工業商貿區,都是建於填海土地之上;赤鱲角、啟德兩個新舊機場,均是填海而成;沙田、屯門、將軍澳,東涌等新市鎮不少土地,也是靠填海得來,可見填海在推進香港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從經濟或是民生的角度,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天,土地供應嚴重短缺已是不爭事實,按規劃署的估計,至2046年香港最少短缺1200公頃,而所帶來的不僅是住屋供不應求、樓價租金高企、居住環境擠迫等房屋問題,同時土地供應也未能滿足經濟發展用地的需求,各行各業的發展空間也受擠壓,新興產業面對的問題尤甚。工商業樓宇的租金長期高企,嚴重削弱了香港的競爭力,並大大妨礙了青年人的就業創業的空間。

要走出土地短缺的困局,政府必須要多管齊下增闢土地,推動棕地發展,要做;開發新界私人土地,也要做。但長遠而言,要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建立土地儲備,填海造地是不能不考慮的選項。若繼續做駝鳥,迴避填海造地的需要,只會令土地問題愈積愈深,社會深層次矛盾愈難解決。而且,填海得出來的土地,政府可主動掌握話語權和支配權與及增加與屯積大量土地的開發商的談判籌碼,按社會的需要,為新建的社區進行更整全的規劃,推動香港各方面的發展。

誠然,對於填海造地,民間也存有一些質疑,如:填海的規模和造價、填海地能否抵禦氣候變化、對附近水域生態的影響等。就造價的問題,不管那種選項,開發土地也有一定成本,填海成本不一定最高,因填海是一項長時間進行的工程,成本可逐年攤分,而相關賣地收益也可彌補開支;至於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育的問題,相信也可透過工程技術解決。但當然,政府未來也需積極就「明日大嶼」提供更詳細的規劃和研究資訊,回應質疑,爭取支持,為香港未來發展奠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