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資訊媒體評論文章啟德體育園 不應再受拖延_星島日報
媒體評論文章
返回
啟德體育園 不應再受拖延_星島日報
25.06.2017
  在工務小組委員會經過長時間討論後,啟德體育園工程撥款項目終提交財務委員會審議。筆者最近委託新論壇進行的調查發現,六成二受訪者支持立法會通過撥款,只有兩成受訪者表示反對。受訪者亦希望體育園能發揮舉辦國際盛事、提升香港體育水平、以及紓緩香港體育設施不足等功能。

  啟德體育園的落實,其中一個效應,固然是帶動更多體育盛事在港舉行,推動體育盛事化的發展。雖然有意見擔心,香港並沒有足夠的體育盛事,支撐體育園的營運,令體育園變為大白象工程。但其實,不少體育總會曾表示,有意承辦國際性的賽事,甚至曾有國際總會主動接洽,願意提供資金,只是香港缺乏符合國際標準的場地,成為申辦賽事的絆腳石,令不少機會白白錯過。

  事實上,目前本地主要用作舉辦大型體育盛事的場地,如:香港大球場、香港體育館及伊利沙伯體育館,均是於八十至九十年代落成或重建,其規模或設施已不足以應付現時國際體育賽事的需要。例如:不少體育比賽均要求在主場以外,需提供一個副場供運動員熱身,但以香港現有場地的面積根本難以做到。有時,甚至連主場地的要求也做不到,舉例而言,國際乒乓賽事的標準是主場地需能同時放置十二至十六張乒乓球桌,但香港能符合標準的場地數目是零。

七欖隊伍也須共用休息室

  即使每年於大球場舉辦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場地其實並不能完全滿足賽事的需要,例如整日的比賽中,應為每一隊參與的球隊提供獨立的休息室,但因空間所限,參與的隊伍須共用休息室,而主辦單位也須借用鄰近學校的地方,方能滿足整項賽事不同用途的空間需求。若香港的體育場地持續得不到提升,加上鄰近地區紛紛積極爭取大型賽事的主辦權,恐怕我們連現有的盛事也會逐漸流失。

  體育盛事的舉行,往往能帶動整個城市的體育氣氛,增加公眾對體育運動的關注和認識,帶動他們的參與,有利普及化的發展。例如,單車館落成後,單車聯會在過去兩年均爭取到在港舉辦的世界場地單車錦標賽,也吸引了很多本地體育愛好者觀賞,場館內人頭湧湧。藉着錦標賽,公眾對單車賽的興趣也有所提升,甚麼是凱林賽,甚麼是爭先賽,比賽的規則為何,也通過賽事加深了公眾的認識。這都是一個體育場地,一項體育盛事所能發揮的效應。

  對於運動員而言,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在自己人的支持和歡呼下,為港爭取殊榮,是他們普遍的期望。回顧歷史,特區政府自一九九九年提出於啟德興建大型體育設施,至今已將近二十年,期間屢現波折。體育界和運動員等了又等,尚未見到體育落成的一天。早前港協暨奧委會和六十多個總會,以及香港精英運動員協會,都公開要求立法會盡快通過撥款,筆者希望,議員同事能理解到體育界殷切的盼望,市民普遍的支持,以及體育園為本地體育發展帶來的效應,莫再拖延撥款的審議。

(刊於2017年6月25日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