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資訊媒體評論文章體育盛事乏硬件 何來軟實力_經濟日報
媒體評論文章
返回
體育盛事乏硬件 何來軟實力_經濟日報
22.03.2014

早前發表的財政預算,司長表示會增加體育盛事的投資。事實上,本地體育團體在籌辦體育盛事上,一向不遺餘力。

 

現有的體育盛事,體育團體努力承傳,例如今年的香港馬拉松,已是第18年連續舉行;本地球會每年也出錢出力,籌辦農曆新年的賀歲杯。除此之外,本地體育團體也積極開拓新的項目。例如:2011年復辦的維港渡海泳;以及去年香港汽車會爭取於本年底舉辦電能車方程式賽事(Formula E),雖申請未獲國際汽車聯盟接納,但仍在繼續完善方案,務求下一年將賽事引入香港。

 

7人欖球汲2.8億 增港軟實力

 

舉辦體育盛事,不單可帶來實質的經濟收益(旅發局的研究指七人欖球賽可為香港帶來2.82億元的直接收益),也可打造香港盛事之都的軟實力。不過,單靠體育團體的一己之力,或是一腔熱誠,沒有政府積極、到位的支持和配合,也恐怕難以成事,例如馬拉松賽事,就需要政府在道路安排、交通指揮、場地清理、運動員出入境等方面提供協助和配合。

 

舉辦體育盛事,政府是必不可少的助力,但有時也會帶來阻力,反映了政府對鼓勵體育盛事缺乏完整的政策。舉辦國際賽事,邀請外地精英參與,是自然不過的做法。但體育團體反映,外地運動員來港比賽,如牽涉獎金,入境處需運動員申請工作簽證,而不是國際慣例的旅遊簽證,這無疑增加了外隊來港的困難。

 

泳池球場不達標 徒失機會

 

另一個舉辦盛事的障礙,就是場地的限制。一是沒有專用的場地;二是場地不合標準;三是就算有合適的場地,但場館都會用作其他「更賺錢」的用途。不止一個體育總會曾跟我反映,由於缺乏大型的體育專用場地,令他們無奈擱置在港舉辦大型國際賽事,例如舉辦國際乒乓球賽事,國際標準是主要比賽場地須能同時放置12至16張乒乓球桌,但香港能符合標準的場地數目是零。也有個案是,國際總會主動接洽,甚至願意提供資金,都因場地的問題而被迫婉拒,讓我們白白錯失了不少機會。

 

有些情況,不是沒有專用場地,而是場地不符合國際標準。如去年底新開幕的維園新泳池,跳水設施竟欠3米跳台,供泳手賽前熱身之用,無法用作國際比賽。而年年爆滿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其實也因大球場的空間不足,參賽隊伍只能共享有限的隊室。為滿足各球隊隊室的需要,今年香港欖球總會便向鄰近的中學商借部分班房,作為折衷的辦法。


至於紅磡體育館,應是體育盛事的首選場地,但體育館內舉辦體育活動的次數屈指可數,演唱會卻幾乎長年無休。紅館其中一項具標誌性的體育盛事——世界女排大獎賽,也曾因紅館無檔期而停辦一屆。難怪紅館被視為演藝界的音樂殿堂,多於一所舉辦體育活動的體育館。

 

近年不論內地或是鄰近國家,都積極爭取舉辦大型體育盛事,並大力投資體育的基建,但香港的體育城,還是在規劃階段。香港要真正成為體育盛事之都,政府就不能再守株待兔,要檢討目前的體育政策,主動了解民間體育組織的需要,並在軟硬件上多加支持和配合,才可以推動體育盛事的發展。

 

(刊於2014年3月22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