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速滑冰運動員呂品韜的事件,讓公眾看到香港運動員的百般辛酸,隊醫能否隨團出發固然是焦點所在,但政府資助是否足夠,缺乏合標準訓練場地,運動員要自掏腰包接受更好的操練,才是「非精英運動員」面對的深層次矛盾,很不幸地,這是很多運動員的寫照。
AB級項目資助天與地
在林林總總的體育項目,被列入精英項目,能夠獲體育學院的「精英體育A級資助」,就只有十六項體育運動,包括田徑、羽毛球、桌球、單車、劍擊、體操、空手道、划艇、七人欖球、壁球、游泳、乒乓球、保齡球、三項鐵人、滑浪風帆和武術。至於滑冰項目,則與其他九項體育運動列為「B級」體育項目。而項目屬於「A級」抑或「B級」,資助金額也有差別,全職精英運動員每月的資助可以相差過萬元,非全職運動員的資助額更少。至於不被納入精英系統的項目,更不會獲體院資助,運動員的培訓、器材、醫藥、出外比賽費用等,均要自掏腰包解決。
資源有限,納入精英培訓的體育項目,難免要有所選擇,做得好,自然獲得較多資源,表現差,資助自然較少,這是大部分香港人都接受的原則。但現時的評分機制,卻是一套「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難以令人奮發圖強的制度。體育項目在國際比賽上的成績,與評分直接掛鈎,有資助的項目,自然有充足的資源,聘請優秀的教練、為運動員提供最好的軟硬件支援。而沒有資助的體育項目,已經輸在起跑綫,在缺乏專業團隊支援下,要打拼出好成績,爭取加入精英培訓系統,只能寄望運動員的堅持和超卓的表現,但以今天體育運動背後依靠的科研及支援系統工程較勁,「刀仔鋸大樹」的奇迹,不易出現。
「三化」工作需全民投入
目前這種資助制度,被不少非精英運動員詬病,究竟有「雞」先,抑或有「雞蛋」先?資助由獎牌導向,是否政府的「面子工程」?政府對發展體育項目,有多大誠意和決心?故此,要扭轉這狀況,精英運動的覆蓋面有需要擴大之餘,當局也應設立非精英運動項目發展計畫,每年設立若干名額,供不同的非精英運動項目申請,申請者須提交他們的發展計畫,評審認為可行,便可提供三至五年的發展資助,讓他們有機會在同一起跑綫起步,再視乎表現進入精英資助的門檻。
誠如《施政報告》所言,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是發展體育的策略。但推動「三化」的工作,不能單靠消費運動員及體育界的汗水、青春和熱情,去支持體育的發展,而是需要調動全社會的關注、投入和支持,才能事半功倍,體育風氣才會有所提升。政府必須帶頭重視體育運動,並通過整全的政策,互相配合地去推動。
隊醫未能隨團的事件,或可帶來一個契機,讓政府知道公眾對體育的關注,立定決心,為本地體育政策把脈,制訂新的政策,體現政府對體育的重視與承擔。
(刊於2014年2月26日《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