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資訊媒體資訊局部收回高球場須慎思_星島日報
媒體資訊
返回
局部收回高球場須慎思_星島日報
13.01.2019
本地高爾夫球女將陳芷澄在一七年十二月於美國女子職業高爾夫球巡迴賽(LPGA)資格賽排名第二,成功取得LPGA巡迴賽參賽全卡,是香港首位獲得參賽資格,躋身女子高爾夫球界最高舞台的球手。而在去年十一月剛舉行的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本地球手張雄熙也成功躋身決賽,為其未來的職業生涯累積經驗。而除了陳芷澄、張雄熙外,還有不少本地高球選手(如:黃帥銘、陳婥兒、丁慧中等)正不斷努力進步,為香港爭取佳績。

運動員的成績,固然取決運動員本身的努力,但同時身邊硬件軟件的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粉嶺高爾夫球場作為本地一個具規模的高球場,過去多年來孕育了多位出色的本地高球手,場內也留下不少球手的足迹和汗水,見證着他們的成長。在香港,只有粉嶺和滘西洲的球場適合球員作全面的高球訓練。但滘西洲球場的使用率其實已差不多飽和,且交通也不便,對本地高球手而言,粉嶺高球場自然是訓練場地的首選。

孕育無數球手為港爭光

除培訓球手外,粉嶺高球場也是舉辦國際高球賽事的場地,除一年一度的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外,今年五月,美國公開賽資格賽更會首次移師粉嶺高球場舉行。去年亞洲巡迴賽後,粉嶺高球場也被國際球手評為亞洲最佳場地,可見場地受到國際間的歡迎。

誠然,香港土地短缺,房屋問題嚴重,是不爭的事實。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諮詢過程中,不少市民支持收回高球場建屋,也是可以理解。然而,是否為滿足土地的需求,就只好犧牲體育的發展,尚有可商榷的地方。體育理應是循多元化發展,除了熱門的足球、籃球等運動項目外,一些較不熱門的項目,也應獲得關注。特別是,高球運動在香港普及程度或許不高,但在粉嶺高球場已發展多年,近年本地高球運動員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實力漸走入國際舞台。若貿然收回或局部收回,對現時本地高球項目正進步的發展趨勢,難免帶來壞影響。

「市肺」發揮緩衝作用

隨着新界東北逐漸發展,四周將會興建不少高層住宅樓宇或商業大廈,種植了不少林木的粉嶺高球場,正好擔當區內的「市肺」,發揮緩衝的作用。另一方面,現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局部收回粉嶺高球場,所提供的土地也只能興建四千六百個住宅,容納一萬三千人口,對紓緩目前嚴重的房屋問題,可說是杯水車薪,倒不如讓這三十二公頃土地回歸高球場,讓高球運動有更好的環境發展。

公眾傾向全面或局部收回粉嶺高球場,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認為高球場的用地未能得以善用,發揮好其推廣高球的角色。有別於過去殖民時代,高球場面對的群眾應更為廣闊,管理粉嶺高球場的香港哥爾夫球會應加倍努力,包括擴大球場對公眾的開放程度,讓更多公眾有更多機會使用球場,並加強向公眾推廣,讓更多人能接觸和參與高球運動。讓高球運動藉高球場變得更為普及。

(刊於2019年1月13日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