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資訊
返回
讓副學士課程重回正軌
08.05.2014
在配套未能完善的情況下,教育過度產業化衍生了大量自資的副學士課程;這些課程無論在收生、學費、課程內容等等,都欠缺有效的監管。部份課程粗製濫造,質素毫無保證,備受質疑。
根據教育局在月初提供予立法會的數字顯示,自資院校在2010/11至2012/13的三個學年間,超收情況相當普遍,更有個別院校收生較原定學額超出一倍,但校舍安排失當,令學生怨聲載道。雖然經過「雙班年」後,情況已有改善,但卻反映政府當初粗疏的規劃及監管。事實上,當局在推行文憑試時,應該早已料到考生人數會較高考大幅增加;而符合基本入學要求但沒有經聯招入讀教資會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考生人數,更比當局的資助學士學額還要多。我們不禁要問,當局何以會沒有相應的措施,適當地增加資助學士學位?欠妥的安排令合資格入讀大學的學生,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入讀自資院校。教育局的安排,實在令人費解。
更大的問題是,自資院校的學費高昂,年年加學費可謂指定動作,最貴的課程要近8萬元一年,差不多是一個資助學士學位的一倍。平心而論,以現時學士學位每年的單位成本約20萬元去計算,自資副學士平均4萬至5萬元,甚至8萬元,可以說是十分「超值」;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當局怎能期望院校能以低至四份之一的成本(可能與中學生的單位成本相若),就能培訓出專上程度的學生?更何況院校還要依靠學費去裝修「門面」,將建校成本轉嫁學生,學費最終有多少能用在教學上呢?受苦的,始終又是學生。
歸根究底,教育局必須加強對自資院校的監管及提供多些資助,才能扭轉局面。
根據教育局在月初提供予立法會的數字顯示,自資院校在2010/11至2012/13的三個學年間,超收情況相當普遍,更有個別院校收生較原定學額超出一倍,但校舍安排失當,令學生怨聲載道。雖然經過「雙班年」後,情況已有改善,但卻反映政府當初粗疏的規劃及監管。事實上,當局在推行文憑試時,應該早已料到考生人數會較高考大幅增加;而符合基本入學要求但沒有經聯招入讀教資會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考生人數,更比當局的資助學士學額還要多。我們不禁要問,當局何以會沒有相應的措施,適當地增加資助學士學位?欠妥的安排令合資格入讀大學的學生,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入讀自資院校。教育局的安排,實在令人費解。
更大的問題是,自資院校的學費高昂,年年加學費可謂指定動作,最貴的課程要近8萬元一年,差不多是一個資助學士學位的一倍。平心而論,以現時學士學位每年的單位成本約20萬元去計算,自資副學士平均4萬至5萬元,甚至8萬元,可以說是十分「超值」;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當局怎能期望院校能以低至四份之一的成本(可能與中學生的單位成本相若),就能培訓出專上程度的學生?更何況院校還要依靠學費去裝修「門面」,將建校成本轉嫁學生,學費最終有多少能用在教學上呢?受苦的,始終又是學生。
歸根究底,教育局必須加強對自資院校的監管及提供多些資助,才能扭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