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立法會事務發言立法會議員議案:制訂政策時需以'港人優先'為依歸
發言
返回
立法會議員議案:制訂政策時需以'港人優先'為依歸
05.12.2014

主席,范國威議員去年動議的港人優先議案,歧視新來港人士,針對訪港的內地人,議案最終被否決。今天,范國威議員捲土重來,再提議案,“促請特區政府積極處理中港矛盾,並在制訂政策時以‘港人優先’為依歸”,大雜燴地羅列多項要求,從居港權、教育政策、醫療服務、營商環境以至綜援制度等建議,表面以香港人優先為包裝,實質是歧視新移民和內地人的建議,意圖輕率地改動現有政策,更嚴重偏離政府一貫自由、開放、平等的政策精神,影響極為深遠,可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今天的議案要求檢討單程證的審批,把中港矛盾的矛頭直指“雙非嬰兒”的居港權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並非特區政府一手造成,而是社區組織協會當年在莊豐源案製造的炸彈。反對派政黨當年合力、積極地聲援,而上屆政府則把“雙非兒童”視為香港人口的生力軍,更弄巧反拙,造成近年北區幼稚園及小學學額不足的問題。如果不是本屆政府撥亂反正,及時叫停“雙非”政策,推動“零雙非”政策,所有私立醫院停止接受 “雙非孕婦 ”在 2013年 1月 1日後預約分娩,“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數目才大幅下降,成功以行政措施制止了將來更多的“雙非嬰兒”。因此,改變現時單程證審批,魯莽地破壞現有運作是無事生非,多此一舉,而我亦極不贊同任何輕率改動《基本法》的意圖。香港人優先是保護主義的思維,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及國際大都會,絕對不能閉關自守,故步自封。因此,我不能贊同今天的議案。


主席,多年來,香港受惠於內地旅客和自由行計劃,大量內地人到香港旅遊、消費、購物,一方面刺激經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但中港互動衍生的一些摩擦,原因錯綜複雜。近年社會湧現一種抵制內地的負面情緒,主要源於兩地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差異,尤其是隨着內地發展勢頭越來越強勁,內地人來港購物、置業、就業和讀書等,交往不斷增加,有些內地的習慣的確與港人存在差異,有些亦涉及資源爭奪的問題,才會衍生矛盾。


這些矛盾應該透過增加溝通和互相了解來解決,但有些人打着本土主義的旗號變本加厲,不斷誇大中港摩擦,鼓動排拒所有內地人,敵視內地遊客、投資者、訪客以至內地學生,一併拒諸香港門外,意圖直接打擊本港的經濟和各行各業的生計,更損害香港跟國際和內地的人民交往和文化交流,要將香港推向一條死胡同。


事實上,中港矛盾源於誤解,更有賴兩地政府更積極調整政策,對症下藥,只有保持社會多元包容,才是我們的生存之道。在改善經濟和民生方面,特區政府固然應該適時、適度全面檢視現有的公共政策和服務,根據人口數據,制訂長遠的人口政策,在房屋、教育、就業和醫療等各項服務方面,配合未來發展的需要,更好地規劃公共資源分配及政策,應付中港融合未來發展的趨勢,這是政府的應有之義。


主席,我在去年的辯論中,再三懇請社會各界切勿作出任何挑動中港矛盾的舉措。范國威議員聯同公民黨毛孟靜議員組成的“香港本土”,處處歧視新移民。去年9月在香港和台灣報章聯署刊登廣告,醜化自由行及單程證制度,扭曲香港受到赤化,又煽動市民對新來港人士的歧視,又鼓吹“封港”、“仇蝗”,肆意辱罵內地遊客,甚至提出“去中國化”,以煽動而不是溝通來處理矛盾。這些是不折不扣的挑動矛盾和政治對抗,破壞香港社會的凝聚力,削弱年輕一代的國民身份觀念,遺害甚大。近日,香港非法佔領運動的一些訴求,亦從側面反映出年輕一代對國家觀念和感情的薄弱。


主席,中港血脈相連,香港絕大多數人都支持回歸,大家都明白“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更好”的道理。很可惜,社會仍有一些人不理解“一國兩制”,或對中港融合存在着恐懼、抗拒和仇視,以“兩制”對抗“一國”。所以,加強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疏導中港情緒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更重要的是做好人心回歸。明年是《基本法》頒布25周年,回歸18年,政府推廣《基本法》的工作仍然成效不彰。教育局和民政事務局應加強公眾對“一國兩制”、《基本法》、國情及中國歷史的認識,建立年輕一代的國民身份認同,加強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融合,這是歷史潮流,天經地義。


今天,毛孟靜議員和黃碧雲議員動議的修正案,好像聖誕樹般掛上很多針對內地人的不同訴求,我認為不值得支持。我贊同鍾樹根議員的修正案,政府應正視兩地摩擦所帶來的影響。鄧家彪議員的修正案因為反對擴大輸入外勞,議題極富爭議,不適宜在現時下定論。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