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立法會事務立法會事務《2019年撥款條例草案》
立法會事務
返回
《2019年撥款條例草案》
17.04.2019
馬逢國議員:主席,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預算案"),整體而言審慎平穩。誠然,有別於去年坐擁千億元財政盈餘,今年受外圍經濟因素及市況波動的影響,盈餘減至600億元。因此,惠民的"派糖"措施難免較去年遜色,令不少市民感到失望。然而,預算案在創新科技、醫療、房屋、體育及文化等方面,投入不少,以持續推動香港經濟民生各範疇的發展,值得肯定。

主席,我會先就我所關注的體育、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的範圍表達意見。無可否認,政府近年就本地體育發展,不管是硬件或軟件上均確實投入不少。今年,政府對體育的支持並沒有因過去的投入而放軟手腳。繼在去年的預算案中承諾按照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就體育資助計劃進行檢討所得結果,在資源上予以配合後,政府在今年的預算案中更主動先走一步,在檢討完成前宣布向資助計劃增撥2,500萬元經常撥款,以及為期兩年、每年約1,700萬元的額外津貼,供體育總會應付參與海外比賽、代表隊訓練、支援清貧運動員,以及其他營運支出。另一方面,政府亦將一次性提供1,500萬元資助金,讓體育總會用於職員培訓、進修或購買器材、改善辦公室設施等。政府關注體育總會的迫切需要,在體育資助計劃檢討得出結果前,從善如流,提供更多資源支持體育總會的工作,我表示讚賞,也希望這種工作態度能成為政府的一種常態。事實上,不少體育總會均面對資源不足的問題,大部分均傾向將資源用於推動體育運動,支持運動員發展的工作,用於行政及管理的資源則相對減少。我必須指出,在本地體育發展的過程中,體育行政人員在幕後的付出和努力不容忽視,例如在組織培訓、主辦賽事、帶領運動員出外參加比賽等方面,均需要有良好的經驗。我希望政府除提供一次性的資助,加強對總會運作方面的支援外,在體育資助計劃的檢討中也能考慮體育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後增撥經常性資源,改善體育行政人員的薪酬及待遇。

預算案也提出向香港運動員基金注資2億5,000萬元,金額為歷年最高。建議公布後,體育界的反應普遍正面。對於年輕運動員及其家長而言,要在學業及體育運動發展上作出取捨並不容易。運動員從小投入體育培訓,對退役後的安排感到擔憂是完全可以理解。香港運動員基金正可在學業及事業上,為運動員提供支援。預算案為香港運動員基金注資後,退役獎金將會增加,相信有助減少運動員對退役後安排的顧慮,並放心延長運動員的生涯。此外,運動員亦可獲資助就讀兩個專上課程,課程完成期限亦將放寬至 8 年,讓運動員可更好地兼顧學業和體育事業,值得大力支持。

主席,在文化藝術方面,政府繼續投放資源支援本地藝團。預算案表示會再增撥約5,400萬元資助不同規模藝團、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藝術節協會,以改善員工待遇、鼓勵藝術創作、增加對外文化交流等,延續過去對這些工作的支持。對此我非常認同,這亦回應了我與業界一直提出的訴求。除此之外,預算案也有新猷,提出向康文署撥款1億7,600萬元,用於未來5年舉辦大型世界級表演藝術節目,以及供區議會加強社區藝術活動,舉辦更多大型表演藝術節目及社區藝術活動。此舉相信可提升社會整體文化藝術氛圍,對本地藝術文化發展也有一定幫助。

另一方面,預算案亦提出撥款2,000萬元供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增聘技術人員及添置器材,將急需保存的電影孤本及電影膠片數碼化。事實上,這些舊電影菲林見證及記錄了香港電影的發展,內藏珍貴的歷史影像,其保存及修復工作非常重要,亦可增加播放機會,讓年輕一代有更多機會接觸及認識歷史文化,並推動本地電影的承傳。不過,我關注到預算案只提供一次性的撥款,供資料館進行數碼化工作,預計未來5年只能處理大約150齣電影,亦即資料館館藏的十分之一,資源並不足夠。我希望政府為電影數碼化的工作制訂目標,提供恆常資源,讓資料館能盡快完成現存館藏的數碼化工作,使本地的舊電影和本地電影歷史得到妥善的保存。

談到電影,今年的預算案亦回應了施政報告的建議,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10億元,以加強對本地電影業的支援,包括優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以加強人才培訓、擴大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範圍以提升本地電影的製作量等。政府願意加大支持電影業的力度,我表示無任歡迎。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是我就任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時所倡議,在培育人才及提升電影製作量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在該計劃下製作的電影,例如"一念無明"、"點五步"及今年上映的"淪落人",無不廣受好評。政府出資、業界出力,是這項目成功保證的精神所在,我希望這種精神能得到貫徹。同樣地,透過電影製作融資計劃製作的電影,近年也有不少佳作,例如"黃金花"、"逆流大叔"等,均深受本地觀眾認可及支持。

不過,歸根究底,商業電影製作應以觀眾為本,有觀眾、有市場、有回報,自然能吸引投資者,不愁製作資金,不一定要依賴政府的資助。事實上,香港電影不止也不應局限於700萬人的市場,而應面向包括中國內地的全球華人龐大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只要能掌握觀眾的喜好,能夠感動人心,香港電影同樣可以得到華語觀眾甚至外語觀眾的支持,在華語電影中進佔重要席位,我相信這也是很多本地電影人的願景及不斷努力的目標。

當然,在爭取觀眾、開拓市場方面,政府也有一定的角色,特別是在內地市場的開拓上。我非常高興特區政府剛剛公布,已成功爭取內地推出 5 項有關電影發展的新措施,包括港人參與內地製作的數目不限、兩地合拍片演員及內地元素比例不限、取消收取香港及內地合拍片立項申報費用、香港電影及電影人可報名參評內地獎項,以及香港電影企業在港澳地區及海外發行推廣優秀內地電影和合拍片可申請獎勵。以上都是我作為業界代表及過去在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的崗位上,與局內仝人和業界積極爭取多年的成果,我亦在此代表業界向曾經努力的一眾政府官員表示感謝, 希望政府可繼續支持本地電影業,使香港電影最終可無障礙地進入內地市場。

預算案今年大力支持電影業,但對於其他創意產業的支援則似乎相對較少,在電視、音樂和出版方面都未見提出針對性的支援措施。例如就本地電視業,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 (串流影音服務))平台的出現,難免會對本地電視台帶來一定挑戰,但同時亦可擴大本地電視節目製作的接觸面,但政府卻未有推出策略、提供資源,從而協助業界應對這個危機。誠然,政府過去一直透過創意智優計劃,並曾多次注資支持創意產業界別舉辦不同有利業界發展的項目。然而,與其透過計劃被動地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政府更應積極就創意產業內各個行業制訂支援政策,協助他們應對挑戰,持續發展。

主席,接着我想談談土地及房屋問題。我所屬的新世紀論壇和公屋聯會曾在預算案公布前聯合進行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數受訪者認為土地及房屋是政府最需要投放資源的政策範疇。針對中短期房屋需要,預算案預留20億元支持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以紓緩部分基層市民的住屋困難,但20億元的撥款估計只能興建4 000個單位,可說是杯水車薪,力度遠遠不足。隨着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上升至5年半,創下18年新高,升勢預計亦會持續,政府應考慮把過渡性房屋納入現有房屋階梯,並作出長遠投入,以紓緩基層市民的住屋壓力。

至於長遠土地房屋供應,推動"明日大嶼"是一個正確方向,預算案也重申政府有足夠財政能力實現 "明日大嶼願景 "。發展局已公布"明日大嶼願景"的造價估計為6,240億元,並同時引用香港測量師學會的數據,估算賣地收益可達11,000億元,應可釋除社會對該項目可能會掏空庫房的憂慮。除造價龐大外,部分公眾對"明日大嶼"和填海造地仍存有不少擔憂和質疑。事實上,土地資源緊絀,長久以來窒礙了香港各方面的發展,本地文化藝術和體育界也飽受土地和空間不足問題的困擾,政府能決心透過填海大幅增加土地,我表示積極支持。

為開拓土地資源,政府除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外,亦全盤接納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8個土地開發優先選項。然而,除了這8個選項之外,政府也不應忽視其他開拓土地資源的建議,包括與中央政府和周邊區域政府商討在粵港澳大灣區 ("大灣區 ")內建設香港 "飛地",為香港提供另類增加土地供應的選擇。其實,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 ")中也有提出"飛地經濟"的概念,藉以促進泛珠三角區域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事實上,香港面對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利用"飛地"可開拓更多居住、就業和創業空間,或用作重置部分基礎設施或作其他用途,讓香港可釋出更多土地重新布局和規劃。另一方面,澳門在2009年得到中央政府支持和批准,以租賃形式在珠海橫琴島上建設澳門大學新校區,由澳門政府全權管理。由此可見,"飛地"模式在大灣區並非新鮮事物。

在《規劃綱要》公布後,九市二區的各方聯繫和合作將會大大提升,特別是隨着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開通後,"一小時生活圈"逐漸成形,今年的預算案也作出回應,表示會好好把握機遇,全力參與和推動發展。根據《規劃綱要》,香港在大灣區的定位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固然,在大灣區規劃下,我們應充分善用"中心城市"的優勢,互相協調合作,提升大灣區的經濟活力和全球競爭力。可是,除了追求經濟發展外,如何促進大灣區內各城市的民心相通,也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目前,由於硬件未完善,政策未到位,大灣區內的人流、物流、交通流和信息流均未能完全暢通無阻。例如,兩地車輛需購買多重保險,以及電話漫遊數據費用高昂等人為障礙,仍有待特區政府持續與內地相關部門磋商,推出更多方便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政策措施。

另外,大灣區九市二區地域同近,文脈相親,一同根出嶺南文化,也是全國普遍使用粵語的地方。而且,香港的文化藝術和創作,過去一直深受內地歡迎,很多廣東歌和港產電影在內地特別是廣東一帶均為人所熟悉。我們應研究如何善用文化和語言的共同性,透過內地對香港文化的認識,加強彼此的文化交流合作,拉近彼此的關係,同時也可藉此推廣香港地方特色文化,強化香港作為文化樞紐的地位,促進兩地民心相通。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