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立法會事務立法會事務立法會議員議案:規定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
立法會事務
返回
立法會議員議案:規定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
16.11.2016
代理主席,我發言支持張國鈞議員提出"規定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的議案。

代理主席,在 10 月 12 日的立法會會議上,兩位年輕的前候任議員在莊嚴的立法會宣誓過程中,把中國說成"支那",侮辱自己民族,貶低中國人的身份。他們在宣誓過程中令人厭惡和反感的低俗表現,反映出他們對國家歷史知識的無知,亦說明現時中國歷史科("中史科")教育的失敗。

這事件發生後,"一群默默耕耘的歷史文化及教育工作者"在多份報章刊登聯署聲明,除了要求他們兩人道歉以外,亦促請教育局重新審視年輕人錯誤的歷史觀念,並要求規定中史獨立成科。這群人包括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李金強等。他們要求當局就目前中史教育被輕視的問題對症下藥。

如果兩位年輕人知道日本軍國主義者當年侵略亞洲人民所帶來的傷害及對中國人民犯下諸多罪行,以及知道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如何視殺人如遊戲,日本人在三年零八個月當中如何令香港人受苦,我相信他們不會用日本人歧視中國人的用語來侮辱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或說出如此無知、無耻的話。

代理主席,現時中史教育出現甚麼問題?其實,2001 年課程改革推動科目合併,便是這次討論的起點。當時提出改革的目標是搞活中史科,擴闊學生的視野,讓中史貫通西方歷史("西史")。這些目標不一定錯誤,但過去多年的實踐反映,中史和西史被納入社會科後,中史教育更被拆散、綜合和邊緣化。現時有兩成中學以這種方式教授中史。

從西史的角度或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看歷史,有本質上的分別。以鴉片戰爭為例,中史把鴉片戰爭定義為侵略戰爭,而西史則將之定義為商務戰爭。失去歷史本位,失去自己的身份,失去以中華民族為主體,這樣的歷史教育如何培養出對中華民族認同的青年人?在短短的課堂時間內,如果學生連基本的知識都未能掌握,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脈絡都弄不清楚,就貿然要學生合併分析中西歷史,或把秦始皇與凱撒大帝作比較,自然是"未學行,先學走"。學生怎能學好中史?初中階段有中史非獨立成科的問題,高中階段則有學生退修中史科的問題。當年有三成會考考生報考中史,但只有一成文憑試考生報考中史。中史科不受高中學生歡迎,除了有新學制問題外,從升學和就業角度考慮,以中史作為專業的職業需求不大,亦不是每間大學都有歷史系,所以,更少學生有興趣修讀中史,他們甚至失去接觸歷史的機會。

代理主席,我們不是要求所有學生都喜愛讀中史或以此為終生專業。我們認為,初中學生在一個完整系統下學習中史非常重要。中史教育的重點是認識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以及擴闊學生的視野。不了解過去便無法理解現在,更不可能想象將來。除了學習史實外,也要認識自己民族,幫助學生建立作為國家一員的歷史觀。所謂"以史為鑒,以古知今",輕視中史及對原有中史教學體系的肢解,只會削弱同學對國家的認識,以及對民族的認知和認同。

當局固然需要檢討中史教育,但不應削弱原有體系,令中史教育變得支離破碎。因此,撥亂反正,把中史科列為初中必修科並獨立成科,讓學生對國家及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有基本及連貫的認識,是糾正現時中史教育的第一步。

有人亦建議加入香港與內地在歷史上的互動關係,我非常贊成這點。至於如何擴闊中史的課程範圍,豐富教與學的過程,提升同學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提供足夠課時,保證歷史教育的質素,我們仍要進行討論。我們也要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到國家其他地方交流,親身體驗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增加他們對國家的興趣,從而肯定認識國家歷史的重要性。我認為當局可以考慮上述課外活動。

代理主席 ,如果我們未能達到最低標準,便要求青年人作出分析、比較和價值判斷,這是非常草率和危險的做法。我們都看到兩位年輕人宣誓時的表現,他們對歷史的無知,反映出青年人對歷史認知的偏差。這個代價是我們不能承受的。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