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立法會事務立法會事務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
立法會事務
返回
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
13.11.2013

主席,政府在上月底發表名為“集思港益”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主要討論人力資源的問題,例如如何釋放勞動力,讓有工作能力的年長人士、家庭主婦等可以加入勞動市場。此外,政府亦鼓勵婦女生育,補充勞動人口,也提出輸入外地勞工(“外勞”)以應付勞工短缺的問題。

 

政府多番強調,香港勞動人口將在4年後,即2018年開始下降。同時又指出,過去20年,香港經濟每年平均增長4%,其中1%便是源於勞動人口增長。因此,除非香港能夠大幅提升生產力,以抵銷勞動人口下降而損失的1%增長,否則經濟將難以維持每年4%的增長幅度。

 

目前,香港經濟面臨轉型,需要進一步拓展人力資源,才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我們一方面需要專才,另一方面也需要技術性和中、低下層工種的人手。我認為,政府可從3個方向拓展人力資源。

 

首先是加強在高等教育,以及其他專科和職業教育投放的資源。現時的大學學位遠遠落後於需求,窒礙了為社會培育專才的機會。近年,社會有很多聲音要求政府增加資助學位的學額,可謂已有共識。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亦有助培育技術性工種的人才,政府應該加大用於教育的資源,從根本上拓展人力資源,並提高人力資源的質素。

 

第二個方向是釋放現有的勞動力。諮詢文件提出要鼓勵更多僱主提供家庭友善措施,讓家庭主婦投入勞動市場。但是,政府的角色則較為被動,無論對僱主或家庭主婦,均沒有提出實際的支援,似乎傾向空談釋放勞動力。這方面,其實本會在去年度也有相關的討論,當時我曾經要求當局對現行政策加以評估及檢討,更要從稅制、法例、託兒保姆服務、提升社區設施及出台鼓勵商界推行“家庭友善”政策等5方面作出適當的改善。

 

至於第三個方向,亦是今日議案的重點,即輸入外勞。事實上,關於應否靠輸入外勞應付勞動人口的不足,過往亦時有討論。然而,公眾的意見可謂南轅北轍。有些人站在基層工人的立場,認為輸入外勞可能會拉低整體工資,影響生計,甚至飯碗不保,固然強烈反對;而有些人則站在僱主的角度,指出現時某些工種,例如建造業、飲食業等,的確存在缺人的情況,即使僱主提高薪金、待遇,仍然無人問津,在聘請人手時遇到不少困難,當然希望政府可以輸入外勞,以紓緩人手不足。

 

今日辯論的原議案及部分修正案,均從勞工的角度出發,點明輸入外勞的壞處。但是,事情總有兩面,從好處去看,輸入外勞是最快緩解人力不足的方法。以我自己的業界為例,體育、電影和文化界,也有很多來自外地的人才。根據入境處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至9月的半年期間,共批 出4 140宗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的個案,當中超 過23%從事文化藝術工作,對業界也有促進交流和互相提升的作用。因此,我認為並不應該“一刀切”反對。

 

但是,面對如此分歧的取態,我認為政府在作出任何決定前,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要有全盤計劃、完善的機制,以及社會共識,方可落實執行,並要優先照顧本地勞動人口,特別是中、低層勞工的需要。當局在現階段可從研究及數據搜集入手,了解各行業人手短缺的情況,再配合本港未來的發展,界定我們需要輸入哪一類勞工。另一方面,亦要了解這些工種的人手短缺情況是否有時限性,例如配合未來的基建工程,可以限時、限量、適度地輸入外勞,解決“人手荒”的問題。

 

同時,當局亦要完善輸入外勞的政策,保障工人的飯碗。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新加坡的做法,增設外勞稅,同時規定技術程度越低的外勞,僱主須就他們繳納的稅率便會越高,以及規限本地工人及外勞的比例,從而減少外勞及本地勞工之間的成本差距,確保輸入外勞只為紓緩缺乏人手的工種的“人手荒”,而非推低本港勞工的薪金。

 

主席,面對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這個不爭的事實,當局有需要制訂一套長遠的人力資源政策,從不同方向,增加勞動人口,理性考 慮輸入外勞以至專才,否則本港的經濟發展步伐必然會受拖累,競爭力會越來越弱。

 

主席,由於我認為並不應該“一刀切”反對輸入外勞,故此我不能支持今天的原議案及潘兆平議員的修正案,而易志明議員的修正案提到要盡快擴大輸入外勞,由於我不贊成在社會未有共識,以及未有保障本地勞工的機制前便落實有關政策,故此我只能再一次投棄權票。李卓人議員的修正案提出了4項措施,我均表同意,問題是他保留了“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的字眼,故我亦只能投棄權票。最後,我只會支持蔣麗芸議員提出的修正案。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