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立法會事務立法會事務提升香港整體持續競爭力
立法會事務
返回
提升香港整體持續競爭力
30.05.2013

代理主席,今天的原議案提到《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在今年的報告中,香港在綜合競爭力方面蟬聯第一位,在可持續發展、宜居度、文化等方面仍然位列前茅。但是,撰寫報告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院”)明言,香港的競爭優勢已漸漸減退。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今天發表的2013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中,香港的排名由去年的首位下跌至第三位,不能不敲響警鐘。不過,我對凡此種種絲毫也不感到意外。

 

社科院的報告明確指出,香港的經濟過度依賴金融業及地產業,產業結構單一化。事實上,香港產業欠缺多元,已並非近期的問題,政府也並非沒有注意到。過去的施政報告或財政預算案均提出發展新興產業,這是幾乎年年皆觸及的議題。上任特首曾蔭權更提出“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文化及創意產業。我想集中討論此方面的事宜。

 

代理主席,在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上,我不能說政府沒有採取措施,但政府往往囿於“積極不干預”的教條,不願意扮演積極的角色,導致在推動產業的力度上與其他積極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國家或地區相距甚遠。

 

在眾多文化及創意產業中,電影業相對地可謂較受重視。政府成立了香港電影發展局,亦設有電影發展基金,但每年卻只投入約3,000萬港元,與製作一套中型電影的金額相若,遠遠落後於韓國或台灣。政府今年計劃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希望培育香港新一代的電影製作人。不過,在培育新人之外,如何繼續為他們製造機會以增加本地 電影製作量,或如何令後期製作的工序能回流香港等,皆需要更多精力和資源投入。

 

電影業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電影院受擠壓,最近亦再有電影院結業。如果連放映渠道也失去,電影業又如何發展呢?事實上,正如社科院所指出,本地的土地及房屋供應嚴重不足,令樓價及租金增長過快。企業成本增加,是對本地經濟發展的一大隱憂,而依我之見,這亦對本地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發展造成嚴重障礙。

 

除電影院遇到的困難外,其他與文化產業相關的設施(例如書店、琴行、唱片店、圖書及影音出租店等)所面對的困難同樣嚴重。該等設施往往要由街道或商場當眼的位置遷往高樓之中或商場的角落。近年,一些本地文化小店,小則被迫遷,大則結業收場。因此,要繼續保持香港產業及商業的多元豐富,我相信政府在土地規劃上必須作出調整和推出配合政策。

 

另一方面,政府在2010年推出活化工業大廈(“工廈”)政策,原意是希望釋放更多發展空間。然而,相關政策卻推高工廈的租金,也影響一羣早已進駐工廈的藝術家,令他們陷入長期在灰色地帶工作的困境。由於活化工廈政策,他們的負擔大為增加。作為活化工業區的一項重大計劃的“起動九龍東”計劃,更被文藝界戲謔為“趕絕九龍東”計劃。

 

要推動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的發展,創作空間是非常重要的。多年來,本地的工廈已形成一個又一個的藝術聚羣,支援本地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發展。政府在推動活化工廈的政策時,實在有需要關心及愛護工廈內的文化生態,調整政策的靈活性,讓他們可以延續和發展。

 

主席,社科院的報告指出,在文化綜合排名中,香港仍然以高分的絕對優勢高踞榜首。如果我們認真細看最近1個月舉行的文化藝術活動,例如具傳統特色的太平清醮、國際性的Art Basel藝術展、藝術品的國際拍賣、西九文化區的充氣雕塑展,以及尖沙咀的大型充氣鴨展出等,其實皆是由特區政府發展西九文化區項目所帶出的文化效應。如何經營及發展該項目,以提升本地藝術水平及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發展,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議題。我們必須確保能夠發揮這項目的效應,好好把握我認為是最後一次的機會。

 

我需要指出,香港在文化上的絕對優勢正面對鄰近地區的挑戰。不止南韓及台灣等地區,內地各城市也在急起直追。特別是,國家近年提出“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策略,推動文化的力度實在不容忽視。事實上,台灣近期也出現一股“哈陸潮”——用微信、迷淘寶,追捧內地製作的節目——正正反映出內地文化的影響力正不斷上升。

 

不能否定,特區政府在本地文化發展上的承擔有所增加,但如果大家回顧藝術發展,便會發現特區政府成立17年以來的投入仍然徘徊在約1億元的水平,實在嚴重不足。此外,自特區政府在2003年提出文化政策後,現已經過10年時間,但政策的落實情況如何呢?效果如何呢?能否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發展呢?當局應檢討這些方面,並考慮如何調整政策,以面對新發展及新形勢。此外,在架構上,政府亦應該改善過去文化政策散落於不同部門的情況,以期集中力量。

 

主席,不管是經濟發展或文化發展,香港均是進得太少,停得太多。香港今天的競爭力雖然仍有優勢,但挑戰已接踵而來。政府必須扮演積極的角色,採取措施,提升香港的軟實力及競爭力。

 

多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