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資訊資本壹周專欄文章改善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
資本壹周專欄文章
返回
改善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
09.04.2015
自新高中學制實行以來,通識科就備受關注,持份者普遍希望當局能有效地吸納他們在中期檢討所提出的意見,作出適當的改善。

在課程範圍方面,現時通識科的內容,小至個人,大至國際,範圍極多。對學生來說,既要消化內容,又要進行分析,甚為吃力;對老師來說,他們先要教授大量知識,才能引導討論,教學時間嚴重不足,經常要靠補課來追趕進度,同樣「吃不消」。面對師生的難處,教育局當前建議的修訂方案,似乎並未能對症下藥。例如,當局建議將「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課題,併入「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連局長自己也表示,此做法旨在刪除課程中互相重複的部分,並非針對現時課程內容繁重、師生不勝負荷的根本問題。

至於教材內容方面,雖然通識不同於中史科,教授歷史知識並非首要考慮。然而,通識不能排除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兩者必須相輔相成。筆者見到很多通識題目的討論,未能把討論扣連到香港歷史發展的脈絡。例如提到香港的發展,多採用「漁村發展至金融中心」的論述,但卻簡化了中間複雜的過程及地緣政治的歷史背景資料。如果忽略了議題背後的歷史脈絡,會令學生的探討流於表面,甚至錯誤理解討論的核心。

歸根究底,單著重批判思考及多元觀點,而忽略基礎歷史知識,實令學生難以建立全面的思考模式,也容易令評論缺乏事實根據、斷章取義,甚至引致思維虛擬的問題。而且,課程內容多而廣,虛無縹緲,學生又沒有時間閱讀其他資訊,未能促進學習成效。故此,當局實在有需要針對持份者的意見,刪減課程內容,甚至參考高考年代,容許學生選修部份單元,令師生更容易掌握教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