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資訊媒體資訊檢討廣播政策 改善業界經營環境_星島日報
媒體資訊
返回
檢討廣播政策 改善業界經營環境_星島日報
10.04.2017
政府最近宣布停止香港數碼聲音廣播服務,現時僅剩由香港電台提供的數碼聲音廣播,也將於六個月內終止,這意味着過去長達六年的數碼廣播計畫,正式畫上句號。

政府當天雄心壯志,在一○年公布在香港提供數碼聲音廣播服務的發展框架,並邀請各界人士申請牌照,銳意開拓數碼聲音廣播服務,並在一一年,正式發出三個牌照予DBC、新城及鳳凰優悅。然而,在這六年間,政府對發展數碼聲音廣播的支援極少,三家服務提供機構一直艱苦經營。結果,鳳凰優悅率先於一五年九月申請交還牌照,其後DBC及新城也相繼放棄牌照。到今天政府也放棄提供公營數碼聲音廣播服務,整項計畫黯然告終。這當中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不足。

政府當初在推行數碼聲音廣播的六年間,並沒有把握時間和機會,加強數碼聲音廣播的推廣,為其開拓觀眾源。過去多年來,筆者一直要求政府加強數碼聲音廣播接收器的普及度,以及就本地收聽數碼聲音廣播服務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其收聽率、聽眾習慣等,以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推動數碼聲音廣播的發展,可惜不見政府有所行動。

政府支援少 難開拓觀眾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智能裝置的普及,網上電台應運而生。現時的網台可說是多不勝數,聽眾也可隨自己的喜好,隨時隨地收聽自己有興趣的網台。相較而言,開設網台的資金,以及所面對的規管均相對地低,與數碼電台相比,競爭明顯較具優勢。在來自不同平台的競爭激烈,加上政府愛理不理的態度,數碼電台的終結,其實是可預見的。

誠然,電台廣播業面對的威脅,同時也是電視行業的危機。隨着數碼環境不斷變化,市民收看電視節目的模式也隨之而變,由過往每日安坐在電視機前「追劇」,到現時在假日連續幾小時「煲劇」,傳統的電視傳播模式面對甚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因科技的進步,網絡上侵權行為層出不窮,今天播放的電視節目,不消一會便可於網上觀看;花巨額購買的獨家播放權,網民往往在網上一按便可免費收看,電視營運者的投資無法得到合理的回報。而遺憾的是,政府過去兩次提出修訂本地版權條例,但均被部分議員配合網民拉倒,令網絡侵權行為無法有效打擊,業界的收益持續被蠶食。要求嚴格 難靈活應對挑戰

再者,經營傳統電視業務需向政府申領牌照,但牌照的條件並沒有因應電視業環境的轉變而作出調節,牌照的持有人仍需受牌照條件及廣播條例的規管,無論是每年投放的資金、製作節目的內容、頻道的安排、廣告的播放等,均有嚴格要求,令電視營運者在運作上、開拓收入上難以靈活應對新挑戰。

事實上,本地電視台的經營已愈見複雜和困難。一六年亞視結業,有線電視則長年虧蝕,母公司已宣布不再提供新資金,前景甚不明朗;而無綫電視去年的業績更較一五年大幅下跌六成,今年亦交還其收費電視牌照。因此,即使未來有新經營者加入,傳統電視業的營運前景仍難言樂觀。政府實不能再如處理數碼電台的發展般無為而治,而是應調整廣播政策,為業界拆牆鬆綁,同時檢討本地電視業的發展策略,應對新環境、新模式,否則本地電視業只會不斷走下坡,競爭力一點一點地磨蝕。

(刊於2017年4月10日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