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立法會事務發言2016年施政報告辯論
發言
返回
2016年施政報告辯論
18.02.2016

主席,今次的施政報告,“一帶一路”成為關鍵字,在報告內用了近30段,說了40多次,惹來不少爭議。“一帶一路”是國家未來數十年,在經濟、外交和政治上的重要發展策略。沿線國家佔了全球人口的63%,全球生產總值的29%,作為特區的香港不可能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故此,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要掌握“一帶一路”的機遇,是應該做和必須做的事。

 

大家應該記得在今個年度會期的首個辯論,由廖長江議員提出“把握‘一帶一路’機遇,尋找香港經濟新方向”的議案。當時議會以44票贊成,7票反對,通過了經張華峰議員、陳鑑林議員和我提出修正案的議案。我的修正案是促請特區政府除了發展融資、離岸人民幣、貿易及投資、專業服務人才和物流及運輸等中心外,亦需要藉着“一帶一路”的機遇,協助推動本地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的發展。

 

在施政報告中,政府以一段段落,講述文化界在“一帶一路”所可以起的作用。我引述內容“文化方面,香港具備藝術創作的廣闊空間和環境、多元文化的氛圍,以及便捷的出入境政策,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藝團及文博機構在香港表演及舉辦展覽,以及參與研討會、論壇等活動。香港過去多年已經與部分沿線國家有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因此可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積極角色。”(引述完畢)

 

主席,我歡迎政府肯定業界的作用,但報告的內容只是簡介本地文化界現在所做的工作,但對於未來可以做甚麼,或政府可以協助業界做甚麼?政府卻沒有提供任何的答案,予人一種泛泛而談,了無新意的感覺,令人稍感失望。

 

事實上,香港擁有獨特的文化背景,與亞太、印度洋沿岸的華人及非華人社會,擁有較多的交流歷史和淵源。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關係上,應該可以發揮我們一些優勢。根據2011年的人口統計,在香港定居的少數族裔有45萬人,當中印尼、菲律賓、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家,在香港有規模不少的社羣,他們從事包括各種行業,他們都是香港的永久居民,如果他們願意,可以從語言、文化到專業上貢獻他們的一分力量。

 

香港也應該藉以促進社會上不同文化族羣的交流和認識,做好民心互通,我認為特區政府可以多提倡一些少數族裔的文化活動,並且舉辦各地區或國家的文化節,這樣不僅可以有助促進不同文化族羣的融和,也可以強化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此外,政府也需要加強公眾教育,令市民以尊重和開放的態度對待多元文化,更應該鼓勵本地的文化藝術團體多前往有關的地區進行文化交流,並且給予支持。

 

我認為“一帶一路”是國家發展的重大機遇,如果要好好把握,便要提出更多具體的建議,協助並組織社會各界,包括文化界,推動配合發展的工作。事實上,特區政府需要明白,目前香港社會對“一帶一路”的概念並不熟悉,“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過去亦不是香港的重要貿易夥伴或交流的重點,無論在語言、文化和社會狀況的普及掌握程度仍然有所欠缺。故此,政府應該做好研究的工作,在探勘和理解的層面多做一些實事,讓香港社會能夠加深了解,更要掌握和了解國家有關的策略和具體的安排,加以配合,為香港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找一條新的出路。

 

至於本地文化發展的工作上,施政報告部分回應了我多年來提出的訴求,例如在駐北京辦事處增設了文化專責人員。我相信,這樣可以為本地的文化界參與內地文化交流活動時,提供更多的支援。我亦希望,文化專責人員的設立,長遠而言,能夠逐步推廣至其他適合地點的內地辦事處或駐外的經貿辦事處,並將有關的辦事處的名稱更改為經濟、貿易及文化辦事處,以反映辦事處的文化職能和責任。

 

至於政府決定恆常免費開放康文署指定的博物館的常設展覽,我認為非常值得支持,能夠讓市民有更多機會接觸文化藝術,也能讓學校、老師和學生豐富他們在視覺藝術科教與學的內容和資源。至於西九文化區的建設,現時正在穩步地開始建設,我認為政府必須要更進一步地聚焦支援文化藝術的軟件配套發展,以配合硬件逐步落成的格局,達到平衡發展的狀態。

 

主席,除了上述的建議,政府未有提出新的政策來支援本地文化和演藝行業的發展。我在此希望能夠提醒特區政府,本地文化界仍然有不少的訴求,政府是責無旁貸要聆聽和回應的。

 

其中空間資源一直是文化界關注的重點。施政報告明確表示活化工廈的政策將於今年3月底結束。文康以及藝團在工廈的生存問題,並不會隨活化工廈政策結束而解決。事實上,除了租金飆升的問題外,部分活動場地和工作室,由於未能符合工廈的地契條款,經常被警告,甚至因此而被迫遷,我促請政府能夠放寬工廈非工業用途的限制,讓文康及藝術團體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地使用工廈單位。政府也應該參考支援檢測認證業的措施,免收業主就更改工廈單位作文化藝術或康體用途申請短期豁免書的收費,以減少對藝團的限制,讓他們可以在工廈內活動和營運。

 

除了工廈外,政府也應該採取不同的策略,為文化界開拓更多的發展空間,包括在賣地條款內規定需要設立文化藝術場地、盡快落實河套區的規劃,以及在社區善用空置的校舍,鼓勵學校開放他們的設施和空間等。

 

至於在人才培訓方面,香港的大專院校不乏與藝術或設計有關的課程,然而近年報讀新高中視覺藝術科人數比例持續維持低位,政府應該加強新高中與大專藝術教學的配對,提升學生以藝術作為未來生涯規劃的考慮,同時也應該提升藝術工作者和藝術行政人員的社會認受,以及改善行政人員晉升和發展前景。

 

更關鍵的是,政府如何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看待本地文化發展?在政府架構上,本地文化藝術界普遍仍然期望政府能夠成立專責的政策局,統籌政府的文化工作,但可惜的是,去年的施政報告已婉轉地宣布放棄成立文化局,而今年亦再沒有提及。

 

雖然放棄成立文化局,但檢討文化政策的工作不能因此而停滯,上一次文化政策檢討已是 15年前,政府是否可以考慮重設文化委員會,以制訂更貼近社會發展和文化藝術界別需要的文化政策?就演藝和出版的範疇,施政報告所提出的措施,包括積極考慮通過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在合適的發展項目中加入電影院,並向“創意智優計劃”額外注資4億元等,固然應該支持,但這些措施均是去年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所推出的措施或措施的延伸,稍欠新猷,我在此希望這些去年提出的措施能夠盡快得到落實。

 

至於出版行業方面,無論是在產業發展或文化發展上,對比其他鄰近地區的政府,多年來業界感覺自己是 “孤兒仔 ”,長期被政府忽視。我們怎樣發揮香港文化和地理優勢,將香港發展為華文圖書中心?怎樣能夠保留我們的書店多一點點生存空間?怎樣加強社會的閱讀風氣?怎樣吸引年青人加入文字創作和出版行列?如何開拓本土出版行業進入內地市場的空間?希望政府能夠加緊思考。譬如業界希望政府於圖書館服務引入授借權制度,既為落實尊重知識產權的政策,也為支持和鼓勵本地文字創作的措施,政府應否積極考慮一下呢?

 

主席,在體育政策方面,我一直倡議特首應落實競選政綱,設立體育事務專員統籌本地體育發展,全面檢討和改善“普及化、盛事化和精英化”的體育政策,並且仿效新加坡、台北和國內,提出發展體育產業的政策和目標,促進本地體育產業的發展。此外,我亦一直建議政府加強支援本地運動員,包括精英運動員和退役運動員。

 

今年施政報告,特首終於宣布由原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楊德強先生擔任體育事務專員。雖然業界一直希望由內行人出任專員一職,今次的任命人選不一定符合業界的期望,但特首能夠落實政綱,始終對本地體育發展有利。事實上,楊專員雖然出身自公務員背景,但對體育運動有充分的參與和關注,我和體育界很期待他能加強業界和政府的聯繫,共同推動本地體育發展。更重要的是,希望政府內部不同部門能與體育專員充分合作,在跨部門政策的層面上,能與體育專員互相配合,採取更完備的措施以利本地體育的發展。

 

主席,體育專員的職責必須全面審視香港體育發展和業界需要,我相信落實啟德體育園區,是他的其中一個首要任務。我和體育界的朋友均熱切期待園區能在 2020-2021年度如期落成。同時能夠於園區內外的範圍,容納更多不同的體育項目,包括靈活的場地設計,以滿足不同體育項目,以及其他文化活動,譬如大型演唱會的需要。同時可以善用鄰近明渠的優勢,在原跑道內的水面位置改善水質,發展維港的水上活動中心,以及於環繞整個啟德發展區的道路系統設計上作出考慮,方便舉辦如馬拉松、競步、單車和賽車等需要賽道的活動或比賽,讓園區成為本地真正可以支援體育多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地。

 

除了單一的大型體育場地,政府亦應在社區開發多元的體育用地。我很高興政府已開展第一期“活化已修復堆填區資助計劃”,讓本地文康團體可以利用已修復的堆填區建立體育設施。同時亦希望政府能夠按規劃的標準加快興建一些地區康體設施,而另一方面,我亦希望政府能夠提供誘因,鼓勵更多學校於教學時間以外,開放其校舍予體育團體使用,以紓緩龐大的需求。

 

此外,施政報告宣布將制訂退役運動員就業計劃,增加他們退役後的發展機會,加強對體育運動員的支援。本地精英運動員一直努力不懈為香港爭取佳績,政府實在應該在升學、就學,以及退役後在就業方面,加強對他們的支援,提升他們的社會和專業地位,讓他們可以安心專注他們的體育事業,也希望能藉此讓更多年青朋友感受到體育事業的發展前景,吸引更多年青朋友投身運動行業。

 

此外,政府亦應考慮加強精英運動員的覆蓋面,讓更多不同的體育項目也有機會爭取發展成為精英項目,支援更多不同項目的運動員。此外,本地體育發展,除了運動員的不懈努力之外,體育行政人員在幕後的支援也是不可或缺。特區政府應考慮採取措施,設立專業資歷架構,以提升體育行政人員的薪酬和待遇,為體育行政建立發展階梯,吸引更多人加入體育行政的行列。同時採取更積極的措施,提升體育產業的商業贊助、器械用品營銷、運動培訓、體育醫療和研究等範疇的發展,而這些範圍正正需要專業的行政人員作支援。

 

主席,就我代表的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 4個界別而言,我認為今年的施政報告正逐步落實對業界的競選承諾,有值得支持的地方。然而,業界的需求和意見仍有很多未被採納,政府對文化、體育及創意產業的支援仍有待進一步加強。我希望在施政報告以外,特區政府可以更積極地研究和推出新政策,支援業界發展、協助文化創意和體育產業化,以及加強人才培訓與硬件配合。

 

主席,接下來,我想談談今年施政報告有關教育的部分。討論多年的幼稚園免費教育終於能落實,我是支持的。但是,政府要明白,現時的方案仍有很多地方未能盡如人意,例如照方案計算,將來只有大約七成的幼稚園生可以享受到免費幼稚園教育,其餘三成仍要繳交部分學費;幼教界期望的薪級表亦暫時未能做到;按學生人數資助會令規模較大的幼稚園獲得較多資源等。這或許會與部分期望有落差,但這次建議總算是幼兒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在支持落實建議的同時,我認為教育局必須留意數件事,務求按可行條件,盡快完善整項政策。首先,是有關規劃標準的問題。教育局表示學額將作修訂,由每1 0003歲至5歲幼童設立730個半日制學額和250個全日制學額,改至各500個學額。局方預期家長和學生對全日制學額的需要將會有所增加,但局方似乎未有設立一個時間表,說明何時可以達到目標。如果要達到目標,便要有鼓勵措施令辦學團體營運全日制學校,但問題是,根據現時的方案,營運全日制學校的資助只是半日制的 1.3倍。當局在作出此決定前,有否評估過這個資助額能否提供到足夠的誘因,令辦學團體營運全日制幼稚園呢?又有否評估在修訂學額比例後,對學校的人手安排有何影響呢?教師會否出現人手不足呢?此外,隨着規劃標準的改變,理論上將來享有完全免費教育的學生人數會減少,當局有否檢討機制,定時檢討“基本半日制單位資助”的政策,避免免費教育落得名存實亡的批評呢?

 

其次,便是要留意在訂立幼稚園各種職級的薪酬範圍時,現時大致是與小學教職員的薪酬相若,然而薪酬範圍只屬參考性質,幼稚園仍可按個別情況與員工議定薪酬,原意是希望幼稚園可以靈活運用資源,不想施加太多限制,但這種做法可能仍無法解決薪酬“海鮮價”的問題。因此,在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後,當局應密切留意幼稚園職工的薪酬是否有合理的改善和具有競爭力,以保障學校教師的隊伍穩定和吸引新人入行。

 

第三方面,現時整項政策基本上是從財政資源出發,但家長所期盼的是,除了免費之外,更重要的是優質的幼稚園教育。當局往往以 “讓幼稚園多元地發展”等理由,避免談及幼稚園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等。這種做法有好有壞,好的是令幼稚園在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時有較穩定的過渡,變動較少;壞的是並沒有積極措施來確保教學質素,無法確定公帑能夠用得其所之餘,也無法讓公眾知悉當局的政策目標和期望。我認為政府應適當地採取積極的態度,既給予幼稚園自主的發展空間,同時要確保質素。

 

代理主席,施政報告建議提前檢討如何擴大 “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的資助範圍,以協助更多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到內地升學,我亦非常贊同。事實上,到內地升學的優勢在於可讓學生熟悉國情,把握內地發展的機會,為畢業之後在國內發展鋪路,即使是留港工作,也可以協助本地企業進軍內地的商業、金融和其他服務業,在中國迅速發展之中能夠分一杯羹。

 

根據當局目前的數據,每年有超過 3 000個學生到內地升學,這3 000人當中透過免試計劃入學、港澳台僑聯合招生和內地高校自主招生入學,各佔三分之一。但是,目前只有透過免試計劃入學的學生可享有資助。既然數據顯示透過其他計劃入學的學生比例不少,我希望當局在這次檢討中,考慮將資助擴展至其他內地升學計劃,讓學生0可以在本地院校之外有更多選擇。

 

代理主席,至於政府向獎學基金注資10億元,供“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政策宣布後引來不少爭議。其實除了吸引海外人才,政府亦有需要就地取材,培養本地人才。就此,我希望當局慎重考慮,略為改動獎學金的申請對象,將100個名額適當地分配給本地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讓本地學生亦可以到“一帶一路”地區的院校就讀,作雙向交流,做到既不影響學生交流的目的,又可釋除市民的疑慮。

 

此外,政府亦可以增設在這些國家的工作假期制度,方便和鼓勵更多本地青年人到這些國家短暫居住和工作。最重要的是,特區政府亦要在教育制度安排上提供條件,讓香港學生有機會與少數族裔的學生接觸交流,體驗和掌握多元文化。同時,也可以考慮利用既有的專上教育資源,設計推動一些“一帶一路”有關的資訊、研究和教育普及的內容,在區內和本地推動普及有關的知識和關注。

 

代理主席,最後想就旅遊發展方面作一些補充。環球經濟不穩,股市動盪,發展放緩,香港不能獨善其身。各行各業開始感受到旅客減少,消費力轉弱的影響。數據顯示,去年整體訪港旅客雖然仍有5 900萬人次,但已經回落了2.5%,是自2003SARS以來首次錄得跌幅。

 

在一、兩年前,香港市民仍然嚷着旅客過多,旅遊景點、公共空間和交通等配套超出負荷,叫苦連天,如今已經是此情不再,港鐵車廂不再擠滿自由行旅客,街上少了人說普通話,遊客區如旺角和銅鑼灣的空置鋪位有增無減,相信不少市民都可以感受到,而酒店業和零售業更以寒冬來形容現時的狀況。

 

當然,過去數年香港的旅遊業過度依賴粗放式的單一發展模式,盲目追求旅客數量,不但會令本地的主要景點和購物區無法承擔及令租金飆升,鎖定內地旅客為目標的商鋪亦如雨後春筍,擠壓了為市民提供服務的商鋪的營運空間,直接影響居民生活。旅客減少固然會打擊旅遊界,但不幸中的大幸是,雖然內地旅客較去年略為減少 3%,但來自其他國家的旅客跌幅輕微,甚至略有上升,當中泰國和菲律賓分別有9.1%10.9%的升幅,而印度、越南和美國的旅客也有明顯升幅。面對旅遊業在經營和客源上的轉變,我希望政府和業界可以重整過往策略,多針對一些高增值旅客,讓他們來到香港後可以有更多不同體驗,好好感受香港的文化和城市特色。

 

就長遠規劃而言,特首在本年的施政報告建議為啟德旅遊中樞和大嶼山進行規劃研究。雖然當中涉及不同持份者,阻力可能較大,特別是大嶼山發展的建議計劃,便遭到部分環保團體和保育人士的批評,但我希望當局可以花時間聆聽各方意見,盡量取得平衡。在此,我想特別提出建議,希望當局透過文化創意和體育產業,作為進一步推動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和帶動旅遊業的新動力。隨着西九文化區及啟德體育園區的硬件逐步興建和落實,現時便應該考慮如何充分和妥善運用資源,從而吸引更多旅客。

 

旅遊業是本港重要的支柱產業,佔香港國民生產總值5%,僱用了27萬名僱員,值得當局投放更多財政和人力資源,作出更多規劃和發展。事實上,我留意到近來有意見指出,現時有關旅遊的事務,主要依靠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協調、香港旅遊發展局推廣,以及由香港旅遊業議會負責監管,安排有欠理想,而且長遠規劃和檢討工作更似乎仍未有部門負責。

 

因此,便有聲音要求設立一個獨立政策局,專責旅遊事務。由專責局負責固然好,但我認為文化、體育和旅遊政策其實是有理由和需要一併考慮的,這樣既可以照顧市民的精神生活和身體健康需要,亦可以考慮如何提升城市魅力和吸引力,一起發展。例如我們享譽國際的國際七人欖球賽、維港渡海泳、渣打馬拉松、長洲搶包山、大坑舞火龍、龍舟嘉年華,以及將於今年舉辦的電能方程式賽車等,也是發揮了文化、體育和旅遊元素的盛事活動。如果能以一個文化、體育、旅遊政策局作出統籌協調,就可以更佳地發揮文化、旅遊和體育三者的協同效應,取得更好效果。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