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事務
返回
2014施政報告 (四)
14.02.2014

主席,施政報告通過扶貧助弱、促進學生升學及青年就業等,令教育及培訓年青一代的政策變得更加公平,人人享有平等機會向上流動,如果能夠全部落實,這不失是一亮點。我認同今次施政報告中有關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建議是一項政策突破。這些土生土長的南亞裔學生同為香港一分子,其實對中文並不陌生,只是程度稍遜,應該享有同等的語文學習機會,提升他們進入社會的競爭能力,我認為這方面的力度還可稍為加大。

 

主席,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期望,尤其是中產家庭更相當重視子女的教育,但本地資助大學學位有限,僧多粥少,遠遠未能滿足學生升讀大學的願望。施政報告首次提出以公帑資助香港學生升讀海外知名大學,相信有助騰出更多本地大學學額給本地學生,而由於獎學金的金額與資助本地大學生的所需成本相若,現時名額相對有限,我認為可考慮大幅增加。有關計劃應考慮加設一些附帶條件,要求他們承諾在畢業後回流香港服務一段時間,否則將須償還所得資助。

 

另一方面,施政報告提出資助本地學生到內地升學,我認為亦具有突破意義,為內地與香港融合奠下良好基礎。年輕人能夠到內地升學,熟悉國情,亦可為將來北上發展鋪路。我注意到有大學講師對此持反對意見,我認為這看法既狹隘又短視。對經濟稍有認識的人都會贊同,到內地升學其實大有好處,政府不應再迴避這不可逆轉的事實,應該理直氣壯,實話實說。香港必須把握與內地融合的機遇,更重要的是培育具有國家認知及多元發展能力,高瞻遠矚,熟悉國情的人才,香港居民才有能力進軍內地的高端行業,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分一杯羹,並投入建設國家的洪流。

 

我亦贊成施政報告着重提供多元化升學途徑,是切合實際,方向正確的做法。施政報告提出在傳統大學教育的主流學制以外,增加1 000個副學士升讀大學的銜接學額,並 且加強職業及學徒訓練,讓基層能夠更好地向上流動,培訓不同潛能和技能的年輕人學習各種職業技能及實用科目,令他們能夠各展所長,學以致用,做到“行行出狀元”,造就更多精彩的香港故事,令各行各業邁向知識型社會的發展。

 

主席,一個社會擁有的人才數量,決定了其興衰。香港的未來必須採取多元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模式。我同意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的“態度決定未來”,我們需要摒棄短視目光,為香港儲備不同人才。施政報告需予批評的其中一點,是沒有考慮增加大學資助學額。我希望財政司司長能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增撥資源,以回應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主席,去年10月底公布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指出,到了2041年,長者人口將由今天的13%增加至30%,人數達256萬。本港生育率偏低及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會逐漸加劇,導致勞動人口會由 2018年開始下降。

 

面對目前部分行業人手緊張的壓力,我贊同當局應放寬部分行業的輸入外勞配額,避免人手緊絀問題影響本地經濟增長和香港的競爭力。我亦期望政府早日確定率先延長公務員的退休年齡,並鼓勵民間響應,同時增加更多託兒服務,以釋放更多婦女勞動力。

 

主席,在文化及體育方面,在今年洋洋 2萬多字的施政報告中,提及文化及體育發展的篇幅相對較少,所提出的新措施亦只集中在開拓場地的硬件建設上,而這些場地的興建也並非新猷。相比之下,去年的施政報告就文化及體育訂定了獨立的段落,篇幅較長,而且在推動文化體育設施之外,也兼顧了軟硬件的發展。因此,對文化和體育界人士而言,今年的施政報告並無亮點。

 

當然,修繕及擴建香港藝術館、在牛頭角籌劃興建跨區社區文化中心、在沙田及屯門興建新的室內體育館、優先處理啟德體育園區項目這些開拓和優化文化藝術及體育空間的建議,業界均表歡迎,並無異議。

 

啟德體育園區是推動本地體育發展的重要建設,不少體育界人士都對此抱有很大期望。我促請政府當局在園區的規劃過程中充分諮詢及採納體育界人士的意見,確保場地符合國際賽事標準及體育界的需要。園區內亦須有充足地方,可供民間體育總會及團體使用。園區的場館設計應以靈活為重點,以便體育設施,無論是用作訓練或舉辦大小型比賽,都可透過彈性的組合,切合體育界的各方面需要,並且能盡量容納更多不同體育項目,例如冰上運動、保齡、室內多用途比賽和訓練場館等。至於園區以外的地方,例如在改善啟德明渠的水質後,可開闢水上運動中心,並於區內設立體育服務產業中心,支援運動用品、器材、醫學、保險等產業的發展,匯聚各種體育運動及設施在啟德體育園區內,令人一想到體育運動便想到啟德,充分發揮啟德體育園區在推動體育文化方面的效應。至於西九文化區,希望政府能督促其繼續在“不拖延進度、不縮減規模、不妥協標準及不奢華浪費”的原則下進行建設,保證進度。

 

主席,隨着西九文化區的落實及啟德體育園區的建造規劃工程逐步展開,我們的文化、體育軟件亦應同步發展,以起相輔相成的作用。例如我曾多次向政府建議把本港駐外及駐內地部分辦事處,正名為文化、經濟貿易辦事處,以加強其文化職能,促進本地與海外及內地的文化交流,為本地文化界開拓更多機會,可惜有關建議至今仍未獲得採納。

 

我們的文化政策或體育政策,在過去10多年來從未作出檢討,政府所提出的政策,究竟在文化及體育發展方面取得了甚麼成效,有哪些方面需要深化和改善,應是時候作出評估及檢討。而且,在這 10多年來,海外和本地環境已有很大變化,在政策上亦理應作出調整,以作回應。

 

主席,就政府的架構重組工作,今年的施政報告啟動了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工作,落實了行政長官競選政綱的一部分。然而,同樣是政府的架構重組工作,同樣屬特首的競選政綱,文化局的設立卻至今仍未見蹤影。就我個人的意見,我認為在政府架構內成立文化局並非最理想的做法,反而可參考韓國成立一個文化體育旅遊局,充分發揮文化、體育、旅遊三者的協同效應,並可減少過度聚焦討論文化議題,徒添爭議。從政府的行政管理角度而言,這亦是一個較平衡和合理的

做法。

 

儘管如此,成立一個專責的政策局,負責訂立及統籌文化政策及相關事宜,基本上已是文化藝術界甚至是社會的共識。雖然特首回應時指出,香港仍需要文化局,只是暫時未有計劃而已,但是如真的設立創新及科技局,成事後今屆政府任期可能已經過了一半。設立文化局的建議若再拖延多一年半載,縱使重提,政府的任期已過了大半。因此,若政府仍會認真考慮,不管是設立文化局還是我建議的文化體育旅遊局,都必須盡快啟動。

 

設立體育專員亦是特首的競選政綱之一,但在今次和上次的施政報告中均未有提及。曾德成局長在回應我向民政事務局提問時指出,業界對設立體育專員的呼聲並不很大,當局經深入研究後認為無論在政策局下,甚或在3司12局的架構外另設體育專員一職,均並不合適,似乎是有擱置之意。然而,有別於政府所得意見,我與不同的體育界人士接觸時,他們均反映政府有設立體育專員的需要,以便由熟悉體育運動的人士出任,協調不同政府部門的工作,推動體育發展。故此,我希望政府能充分諮詢體育界人士對設立體育專員的意見,再次考慮,以回應體育界的需求。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