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事務
返回
2013施政報告 (二)
31.01.2013

主席,在探討貧窮問題時,少不免觸及退休保障的問題;而在討論退休保障的問題時,又自然少不免觸及已推行十多年的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但是,在施政報告中,只有一段觸及強積金的討論,也未見有何新意,未能反映市民對強積金的關注。


社會過往對於強積金重重複複的討論,均表達對現時收費高、回報低、選擇少的不滿,也有不少意見認為應從引入“非牟利經營者”着手,徹底改革強積金。但是,施政報告僅以數十字交代會“多管齊下,促使收費下調”,並未交代詳細的政策,更未見徹底改革的方案和決心,與市民所要求的,還有一定距離。


說到底,強積金不應該是一個取之於民,養肥基金經理的制度。我希望政府能放棄以金融業為先的思維,以保障市民的退休生活為依歸。


另一方面,施政報告也承諾在扶貧委員會的社會保障及退休保障專責小組,為全民退休保障進行研究。作為社會理想,誰也不會反對全民退休保障,但錢從何來,卻有很大爭議。因此,我認為政府應作兩手準備:一、是盡快果斷改革強積金,二、在專責小組內,集中研究全民退休保障各種方案的可行性,對政府開支的影響,以及是否無可避免要靠加稅來承擔有關開支,讓市民可掌握更多的資料、數據,以作進一步的討論。


主席,自回歸以來,香港經歷多次教育改革,母語教育及新高中課程,已令教師和學生疲於奔命,因此施政報告提出休養生息及進行鞏固,不作重大的政策改變,我是認同的。


香港是一個知識型的社會,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途徑、提升整體競爭力的方法,是一項投資和必需品。新論壇在2006年已建議政府把幼兒教育納入基礎教育中,而相關的建議在社會上已早有共識,也是上屆政府已提出的政策方向。但是,對政府施政報告只提出成立專責委員會研究,並未提出委員會的研究方向,不免令不少家長及持份者失望,亦讓人質疑政府究竟是否有決心將政策付諸實行。


由於過往的準備工夫不足,很多細節仍未有認真探討,要立刻落實政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就此,我認為當局應該在這段期間先行推出一些過渡措施,例如增加學券的資助額,以減輕目前家長的負擔,亦能確認政府執行政策的決心。

 

香港學生面對學額不足、學費昂貴的問題,令近年越來越多學生選擇往內地升讀大專或大學。這本可作為香港學生的另一條出路,亦有助香港培訓熟悉內地事務的人才。但是,現時選擇往內地升學的學生,並不能申請本港的學生貸款或獲得資助。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特區政府應考慮讓現有的各個大專生資助及貸款計劃,延伸至在內地讀書的香港學生,讓他們能受惠於香港資助及貸款制度,協助他們升讀內地的大專院校。


另一方面,內地大學在香港的認受性,是香港學生相當關心的問題。目前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並沒有一份認可的外地或內地大學學歷名單,而在內地畢業的學生,只能透過個案的形式,要求評審局評定其學歷,是否相當於本地大學。長遠而言,政府應該主動整合一份認可的外地大學學歷名單,讓本地學生更瞭解不同大學的認受性,亦能幫助僱主聘用畢業生,為畢業生進入職場時提供方便。


被上屆政府視為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的教育,今次的施政報告提出需要檢討。但是,在檢討產業政策的經濟發展委員會內,卻沒有一位具教育背景,甚至連教育局局長也不在名單之列,無疑間接“叫停”產業化。


從方向上,上屆政府提出包括教育的六大產業,可扭轉過去香港經濟太過單一的問題,但問題出在落實過程中,教育的根本理念被模糊,而過往政府亦抱着積極不干預的態度來促成教育產業化,任由市場自行調節、院校自主,配套及監管不足。放任院校以營運一間公司的原則來辦學,以最少的投入來賺取最多金錢,結果出現盲目的市場化、商品化、功利化,扭曲辦教育要培養全人,提供優質服務的基本理想。


現屆政府需要做的,我認為不是輕率地放棄教育產業化,而是應檢討政策的失誤,糾正過去在執行中的偏差。事實上,是次的施政報告表示會完善自資課程的質素和保證機制,增加透明度,總算是回應了社會上的部分訴求,但除此之外,政府應該再着實做好政策上的配套,確認在教育事業上的承擔,調節產業化的規模,以及保障質素,發揮教育產業化的效益,讓院校、學生,以至整體社會均能受惠。


我謹此陳辭。多謝主席。